ABOUT HAPPINESS



從哲學家們的智慧探索幸福

整理|編輯部

圖|ZihCi

關於幸福,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歷史上許多哲學家也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這個問題,並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人提出幸褔是為自己做決定的過程,也有人認為幸福其實不存在,讓我們一起來看4位著名哲學家對於幸福的看法,並從中尋找與自己契合的幸福之路。

從哲學家們的智慧探索幸福

老子(西元前571年)──活在當下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思想強調活在當下,主張放下對未來的焦慮和對過去的懷念,專注於當前的生活。他在《道德經》中提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傳達了順其自然、隨和而行的思想,也反映他對活在當下的重視,只有當我們接受現實,珍惜眼前的一切,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試想,在一次與朋友的聚會中,你全心全意享受與彼此相處的時光,而不是擔心未來的考試或工作,這樣的狀態讓你感到快樂。老子也提到「無為而治」,意思是讓事情自然發展,不必過度強求,這種心態能幫助我們減少壓力,學會接受生活的無常。當我們學會放下對過多的期待,就能更輕鬆地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或能就能與幸福更加接近。

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最大幸福原理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提出了「最大幸福原理」,認為幸福應該是為最多人帶來最大的快樂。他的觀點強調,做出選擇時,不僅要考慮到自己感受,還要考慮他人的利益。例如,當你和朋友們一起決定吃什麼的時候,如果能夠考慮到每個人的喜好,選擇一個能滿足大家的餐廳,這樣的決定會讓所有人都感到快樂。這不僅是個人的幸福,也是一種集體的快樂。 約翰・密爾的理論還提到,追求快樂的過程應該是道德的,這意味著我們的行為應該符合道德標準。因此關心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並考慮行為對社會的影響,這種思維方式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同時還能促進集體的快樂。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322年)──幸福就是為自己做決定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經常反覆琢磨的觀點eudaimonia(希臘文:活的很好),意指幸福來自於有所選擇,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做什麼。亞里斯多德認為,我們的選擇應該基於理性思考,因為他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只有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 例如還是學生的你,選擇學習自己喜歡的興趣,並且付出時間與努力培養,而不是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這樣的過程會讓你感到更加快樂,這是因為你在追求自己的喜好,而不是被別人的想法所束縛。亞里斯多德告訴我們,幸福不僅是享受結果,更在於過程中所做的每一個決定。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絕對的幸福是不存在的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對提出了「絕對的幸福是不存在的」這項理論,他認為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每一個階段的需求都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想像一下,當你因為完成一個案子感到快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能會面臨新的挑戰,像是新的學期、新的目標,這時候你的快樂感會減少,因為新的需求又浮現了。所以從馬斯洛的觀點得知,幸福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固定的終點,所以我們的快樂會隨著需求的變化而改變,若是能夠理解這點,也願意接受這樣的變化,或許就能免於落入追求「完美」幸福的執念。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