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ACCOMPLISHMENT
Tag
Share
資料整理|編輯部
圖|顧萱
快樂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感覺,但到底什麼讓我們快樂呢?如果拿這個問題詢問亞里斯多德,他可能會回答:那些你感到開心的時刻,或許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快樂跟短暫的喜悅無關。對於亞里斯多德的見解,或許可以解釋成,為了追尋快樂,我們常常被慾望驅動,想要擁有更多的東西、達成更多的目標,藉以在那個瞬間,獲得短暫的喜悅,並且認定自己是個有所成就的人。 因此,若是為了獲得快樂,我們始終被慾望驅使與掌控,並且將快樂建築在易逝且充滿變動的狀態上,那麼我們又該追逐些什麼,才能真正體悟何謂快樂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索四個不同的觀點,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快樂究竟是由什麼驅動呢。
莊子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他的思想充滿智慧。莊子認為,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的自由和自在,他提到:「無為而治」,強調的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態度。在莊子的觀點中,當我們不再被外界的評價和慾望束縛時,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總是追求名利和地位,那麼就像是在不停地追逐一隻永遠無法抓到的兔子。這樣的追求讓我們感到疲憊,並無法享受生活的每一刻。莊子提倡放下對物質的渴望,讓生活自然地流動。這種態度能幫助我們在面對挫折時保持平靜,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例如,當我們去野外散步,看到陽光灑在樹葉上,或者聽到小鳥的歌唱,這些瞬間的美好才是真正的快樂所在。莊子的哲學教會我們,不要把快樂寄託在遙不可及的目標上,而應該學會欣賞生活中的小確幸。
佛陀也對快樂與慾望有深刻的見解,他教導我們,快樂與慾望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交織的。佛陀認為,許多痛苦來源於對慾望的追求,因為慾望是無止境的,當我們努力滿足一個慾望時,往往會出現新的慾望,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無法結束的循環。 在佛教中,離苦得樂的方法之一就是學會放下慾望,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完全放棄生活中的一切,而是要學會接受生活的無常,找到內心的安寧。舉個例子,當我們對某個物品或目標產生強烈渴望時,可能會忽視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與家人的關係或自己的健康。 佛陀也認為,透過冥想和反思,可以讓我們逐漸明白,快樂並不需要依賴物質或成就。相反的,真正的快樂源自於對生活的接受與感恩,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達到內心的平靜,並且放下對慾望的執著。
哈佛大學一項針對成人生活的長期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顯示,快樂的關鍵在於人際關係的質量。研究指出,人們與朋友和家人的連結多,能帶來更持久的快樂。但這個「連結」是需要實體的相處,而非來自社群軟體上的連結互動。 相比之下,那些追求金錢或成就的人,往往只獲會得短暫的快樂,並且在快樂情緒消退之後,仍然感到孤獨和空虛。這告訴我們,快樂並不是來自於擁有多少,而是來自於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動,甚至是幫助別人、樂於貢獻,都能深層滿足快樂情緒。 另外,懂得管理情緒和應對壓力的人,通常也會過得更開心。你可以嘗試著為情緒留出空間,允許自己生氣、悲傷、焦慮,並且承認與接受這些感覺,會比放任情緒掌控身心來得好,而快樂正是在這樣的覺察中,逐漸茁壯成長。
北歐國家的人們有一個理念叫做“Lagom”,意思是「剛剛好」,這個概念強調適度與平衡,讓生活不過於奢華、也不過於簡單,因為北歐人相信,快樂來自於對生活的滿足和簡單的幸福,而不是一味追求更多的物質或慾望。 Lagom理念鼓勵人們珍惜當下,享受生活中的小事,無論是一頓美味的晚餐、一場愉快的聚會,還是與朋友散步的時光,他們以這種生活方式提醒自己,快樂並不是永無止境的追求,而是懂得知足與感恩。 這也讓我們思考,在生活中,我們是否常常被過多的選擇和慾望困擾?有時候,簡單、剛剛好的生活方式反而能帶來更多的快樂,並且學習欣賞每一個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美好。 從莊子、佛陀、哈佛的研究到北歐的Lagom理念,我們發現快樂與慾望之間有著難解的關係,為了梳理這樣的關係,它們都指出,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平靜、與他人的正向連結,以及對生活的滿足感。因此在找尋快樂的路上,我們可以反思:如何更好地平衡慾望,以及找到與情緒相處的方式,或許聽起來很抽象,但是在實踐的路途中,或許快樂就會自然而然降臨呢。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