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WHAT ART MEANS TO ME
Tag
Share
文|耿一偉
圖|Jean Zhan
「藝術的目標是揭露被答案所遮蔽的問題。」——非裔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
藝術能幹麻?我想這是很多同學會有的疑問。前田約翰(John Maeda)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電腦博士,後來跨到藝術創作領域,最後成為羅德島設計學院的校長。他對藝術有很簡單的定義,而且與科技對比,他認為科技製造可能性,藝術提出問題(Technology makes possibilities. Art makes questions.)。所以,藝術不是拿來用,而是用來提問的。藝術打開我們平常被框住的視野,然後科技才能去創造可能性。前田約翰是優秀的理工人,他對藝術與科技的看法應該是滿公允的。 美國密西根大學生理學教授魯特・伯恩斯坦(Robert Root-Bernstein)長期追蹤包含好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40位科學家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人對藝術的喜好,與他們在科學上的成功,有著極高的關聯性。也就是說,你若喜歡藝術,沉浸在藝術當中,你的科學研究能力也會提升。最有名的例子應該是愛因斯坦,他6歲開始學拉小提琴,從音樂中體會到數學結構。之後就讀瑞士坎頓高中(Cantonal High School),學校創始人深受瑞士知名改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的影響,整個學校非常重視學生視覺思維技巧的訓練,特別是繪畫教育。這種源自繪畫的視覺思維能力,對愛因斯坦後來在思考相對論時,產生了關鍵性的幫助。 藝術不見得直接有用,但是藝術帶來的養分是對任何人都助益的。你不一定要成為藝術家,但是你不能沒有藝術為人生帶來加分。 既然,藝術是一種提問。我們要如何進入這些提問?去美術館看展覽是最好的方式。藝術在當代的處境,與之前不一樣的地方,是以前的人們只有機會接觸一定的藝術作品,而且數量不多,比如附近的教堂或是個人家裡的收藏。但在當代,美術館會利用策展的方式,將不同作品做出整理與分類,並藉由策展論述事先提出問題。如此就可以省去很多功夫,不但一次可以看到數量龐大的作品,中獎的機會也變高。 我說中獎的意思,是當你花一兩個小時逛美術館的時候,你總是能找到一兩件吸引你的作品。好的藝術會讓你停下腳步,在作品前細細品味,即使說不出理由,但身體會告訴你答案。觀賞藝術需要專注力,你不可能什麼都注意,這叫分心,不叫專注。專注是你只能聚焦在一個點上。所以就從那個讓你停下腳步的作品開始,留意一下它是誰,想一想哪個點最吸引你,那個吸引你的點跟你有什麼關係,是不是表現什麼你一直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某種感受?不要急著有答案,而是讓問題發揮力量。那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這個作品會吸引我? 如果展覽同時有很多藝術家,就把那位藝術家的名字記下來,回去上網搜尋他,研究他更多作品。你不必喜歡所有的藝術家才代表你喜愛藝術,藝術跟戀愛很像,愛上一位藝術家就夠了。如果是同一位藝術家的其中一部作品,那就找機會再去看一次或深入研究一下這位藝術家的生平,看看這個作品是否傳達那些特殊的議題;又或是當時的他受到誰的影響,順著這些線索去研究。這不會很難,跟熱衷漫畫的過程很像,從你有興趣的事物出發。如果你發現你喜歡的是某種類型的故事,那就跟著故事走,如果你喜歡的是漫畫家,那就去看他所有的作品。順著你的好奇心走,一定不會錯。 如果你住的地方離美術館太遠,或是展覽你不喜歡,一樣的原則,從你有興趣的事物出發,去思考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去理解他們是受哪些藝術家影響。不論是動漫或電玩,你肯定可以在這些作品與創造者中,找到藝術家的影子。漫畫家荒木飛呂彥(Hirohiko Araki)在連載《JoJo的奇妙冒險》之前去了羅馬,在美術館裡看到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雕塑,對他後來的人物畫風產生很大的影響。就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這個作品好看,到底運用了哪些手法?順藤摸瓜,你最終會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當代藝術的特色,也是最有趣的地方,是這些作品的呈現方式,總會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甚至挑戰我們對藝術的定義。我們活在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有時我們的經驗與反應力都不夠,無法趕上世界的變化。當代藝術希望能走在社會的前面,讓我們可以從作品中感受到即將到來的生活環境變化,從而瞭解自身的處境。這都要歸功於藝術家的感受力,作品則傳達了他們的直覺。 藝術是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包含了那些被答案掩蓋的問題。當代社會是如此多面而複雜,你在閱讀這篇文章的當下,或許正在車上要前往某地,同時還在網上與朋友對話或是購物,你對世界的體驗與介入已經超越單純的身體行為,更不是單線進行。為了捕捉這些複雜的當代社會現象,當代的藝術家採取了更複雜的展覽方式,甚至貼近日常生活經驗的手法,而與我們以為藝術品該有的傳統樣貌,有著極大的差別。 當代藝術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人們被各種媒體所創造的感官刺激所圍繞,當AI可以快速生成答案時(即使AI並沒有真的「理解」問題),藝術的價值是否還只能停留在美,還是要突顯它最珍貴的能力——用創作揭露問題?
鄰近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是融合當代藝術與歷史地景的文化地標。 Add: 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111號
融入地景的美術館建築,主推當代寫實藝術,以及偏鄉教育計畫。 Add: 南投縣草屯鎮健行路150巷26號
融合藝術、自然與建築的山中美術館,以陶瓷與雕塑藝術為主軸。 Add: 苗栗縣三義鄉八股路館前三巷1-10號
與大自然完全融合的園區,依地形與地貌不同,展示雕塑家朱銘不同時期的作品。 Add: 新北市金山區西勢湖2號
改造自畫家江賢二的畫室,融入濱海地景,美術館主要展出江老師在巴黎聖母院的畫作。 Add: 台東縣東河鄉金樽132之1號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