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hare
文|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臨床心理師蔡佳璇
圖|蛤蜊
「昨天下課一回家,我媽就說:『趕快洗手來吃飯,怎麼玩到那麼晚?』原本還想說打完球很餓要吃三碗飯,結果在餐桌上她繼續念:『你就是這樣每天打球,難怪成績那麼糟,還不如把這個精神拿去讀書。』讓我瞬間沒食慾,只想趕快把剩下的飯吃完,躲回房間寫功課。結果進了房間以後還是覺得好煩,想說先打個電動放鬆一下,又被爸爸抓到:『你怎麼還在打電動,功課是寫完了沒?』因為最近每天狂被念,累積的情緒一下爆發了出來,就跟爸爸吵架了。其實每次吵完架看到他們難過的樣子,我都覺得有點後悔,可是他們真的好難相處,我該怎麼辦? 」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溝通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我們可以把父母的管教類型,以「規範要求」和「理解回應」程度的高低來分成四大類:
如果不太確定爸媽的管教是哪個類型,可以問問兄弟姊妹或是熟悉你爸媽的其他大人,參考他們的看法來做判斷。如果已經了解爸媽的管教類型,你又可以怎麼「因應」呢?
從不同管教類型的分類,你也不難看出,沒有完美的父母。小時候我們會覺得父母很強大,總是能回應我們的需求,隨著年齡漸長,你會漸漸意識到他們也有不足的時候,也需要時間學習新的概念、適應新的變動。例如:你一出生就有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是數位原住民,但爸媽在你這個年紀時可能還只有陽春型手機,社群網路也還不普及,所以對網路社群的使用習慣和需求,就很難有一樣的體會。 另外,除了青春期讓你生理快速成長、荷爾蒙激烈變化以外,其實你的父母可能也正在經歷更年期,而飽受健康上的困擾,像是失眠、盜汗、脂肪增加⋯⋯等,讓他們更容易發怒、焦慮或憂鬱。再加上進入中年,他們要面對事業上的壓力和挑戰,同時可能也有爺爺、奶奶要照顧,這都可能是他們無暇跟你好好溝通的原因之一。 所以如果我們夠理解彼此的身心狀態,放下期待和「應該」,反而在溝通的過程中,你的情緒會比較平和,也比較能夠施展溝通技巧,互相接納和體諒。
有個很有效的技巧,叫做「溝通三明治」。顧名思義就是把我們要說的話比喻成三明治,吐司的部分是順耳好聽的話,中間的料則是你想要表達,但對方可能觀點和你有落差的話,把它包在中間,會比較容易讓爸媽吃下去。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