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社群爆炸時代,如何試著去好好傾聽和發表意見?

文|編輯部

人類的演進過程中,始終不停在探討、爭取言論自由。 直到大約千禧年後(你出生的時期),人類的生活裡有了社群軟體(Social Network):Twitter 剛創立時,規定每則發文最多只能 140 字,發表感想更簡單隨性;Facebook 讓你只要用一個讚(Like)就可以表達你的喜好與支持(現在甚至更多表情可選);再來的 Tik Tok(抖音)可以閱覽很多有趣的短影片,不感興趣的,馬上就可以滑掉不看;小紅書和 Instagram 出現的都是生活中你想關注的事,看了很紓壓;老少咸宜的 YouTube 更不用說,什麼都有,打開就會一直想看下去⋯⋯ 數位社群盛行之前,我們的生活不會如此密切關注友人與喜愛對象的動態,不用接收到這麼多資訊與海量的言論(更不用提那些每秒都在大量產生的讚),也不會需要將自己所在的位置公諸於世,但社群大大改變了我們看待事物與發表意見的方式與看法。講求效益的當代,我們的生活與網路、社群已經密不可分,當發表言論變得更容易、更有擴散力時,這是否就是真正的言論自由呢?

一個👍的影響力

只是一個小小的「讚」,卻影響現代人深遠。甚至在許多國家都曾有案例登上法庭,探討 Facebook 發文中「按讚是否構成言論發表」的爭議。 這個時代,「按讚」已經變成反射動作,不到一秒就能完成意見表達。也讓人們開始覺得「按讚越多=支持越多」——崇尚這個前提,越多的讚帶來的可能是更多的個人魅力與影響力,甚至是利益。小小的讚,就像一個漣漪,引起蝴蝶效應:它可以讓人迷失,也可以讓人因為按讚數字多寡而失心瘋⋯⋯你是個喜歡用「按讚」表達意見的人嗎?會不會也在意讚的多寡,或是害怕看到有人對你按了「倒讚( 👎)」符號? 隨著社群更加頻繁地使用,或許值得思考一下:你按下的每個「讚」是否你都知道原因?還是你只是看到熟悉的友人也有按,你也跟著按?或是這個發言者頗有地位,你覺得需要按讚相挺?⋯⋯在凡事都希望快速表達與解決的現代,或許每個小小的讚,都值得你再想一想,才不至於盲從,或是成了某種不當言論的幫兇。

無處不在的酸民、黑粉與垃圾訊息

因為「匿名」,人們可以躲在螢幕後面發表任何意見,有許多人熱愛四處發表嘲諷的留言、挑撥離間的言論,這些言論可能傷害了知名人士,也讓長期閱覽的人們,身心出現了問題。 韓國作家嚴寄鎬曾在《痛苦可以分享嗎?》一書中提到,「如果黑粉只是一、兩個零星地出現,還可能是一種個人心理或社會病理學上的現象,但如果黑粉是大量產生,就成了社會現象。在現今社會,一方面,已不太可能透過勞動進行社會貢獻、獲取存在感;另一方面,人們也較少處於互相讓對方快樂的關係,而是彼此貢獻、消費樂趣的關係,如此一來,想透過矚目來取得存在感,也是理所當然。」 在海量的留言與頻繁的訊息來往中,發表言論看似是輕而易舉的事。但仔細想想,這樣的方式,是否真的是「言論自由」的實踐呢?而「言論自由」是否代表我們可以完全不用顧慮別人?肆無忌憚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呢?

結語

社群爆炸時代,似乎讓我們的耐心也逐漸減少,沒有太多耐心去傾聽、了解一件事件或言論、看法。社群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廣大,聯繫更容易,但或許在急著往外拓展視野與連結的時候,別忘了給自己幾秒鐘、停下來想一下,你使用社群的目的為何,想獲得什麼資訊,才不至於在茫茫網海中迷失自己。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