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Q&A
Tag
Share
文|編輯部
圖|Ada Kang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機會可以仔細觀察周遭的人事物呢?放眼望去,有許許多多不同的人們,和你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有自己的故事、生活背景,以及他們關注的議題與人事物…… 以下將請到四位關注不同領域、族群與議題的工作者,來跟我們分享他們的工作內容,以及這個工作的重要性,讓我們認識到這個環境中更多不同的面向與值得關注與傾聽的聲音。
A1. 我是一個在移工議題領域裡做田野調查的工作者,也是一位作家。 電影《靈魂急轉彎》說,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會擁有火花。我工作裡的火花,經常是我在跟不同人相處、訪談的時候,會得到一些我很喜歡的哲學思考,我喜歡慢慢地把這些思考記錄下來。如果讀我的文章的讀者,能因為我寫下來的那些火花,而讓他們發覺一種思考上的自由,那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事。 A2. 有一位我認識七年的印尼看護英塔利曾經跟我說:「如果我跟某一個人有一樣的宿命,都覺得很孤單,如果我們都孤單,我們就成為朋友。」 2015 年我從台南到台北讀大學,我當時讀傳播科系,大一的時候,我發現同學們會比較彼此,那個學校的氛圍像個競爭的小社會。我很孤單,所以我到台北的各處參加社會議題的活動,從那時起,遇上了移工。 A3. 一直難解的問題是,在媒體刊登跟移工有關的文章時,文章貼文都會收到許多謾罵移工的留言。之前我曾經跟一位關注無家者議題的工作者阿德聊天,他跟我分享,我們在推廣一個議題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分成兩群人:一群人只是對一些他們有偏見的現象「不知道」,只要告訴他們現象的原因,就可以了;另一群人即使「知道」了,他們還是會很憤怒,因為他們的生命經驗裡,曾經有自己的創傷。而他們會感到困惑,覺得我曾經受傷而沒有被安慰,為什麼另一群受傷的人可以得到安慰呢? A4. 這幾年間,我經常在移工的表演活動中,看見一種阿伯,或阿姨。通常這種阿伯會站在旁邊,問說:「欸?那些外勞怎麼不去上班,在這邊跳舞?」在比較早的時候,我會覺得這類阿伯講話政治不正確,有點偏見。可是再繼續跟他談話下去,會發現他是在內心真誠的對這些跳舞的外勞(註 1)感到好奇,問說:「欸她們服裝哪裡來的、這什麼舞啊?好奇怪喔。」 後來,我看見他們心中那樣充滿好奇的閃亮眼睛,會覺得真美麗。 註 1: 「外勞」原為外籍勞工之用語簡稱,惟近年來「外勞」一詞因長期遭標籤化及污名化。為表示對外籍移工的肯定與尊重,請使用較具友善性用語「移工」稱呼。
A1. 目前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非營利組織工作,透過發展各種教學媒材,舉辦各式性別議題講座及活動,培力教育工作者能提升性別敏感度及將性別平等的觀點融入教學及班級經營中。協會的理念相信一個性別友善的老師能影響無數個學生;打造友善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們不再因「性別」受到無謂的限制,有更多機會活出自己。 A2. 就讀研究所時遇到讓我打開性別之眼的恩師,讓我從此看待世界與人事物有不同的視野。加上自己的碩士論文是有關共親職議題(註 2)的探究,從研究過程中感受到性別刻板的角色分工及性別偏見/期待,影響並侷限個人與家庭的發展。 A3. 性別平等與平權的觀念,不同世代的接受程度落差大,主要原因之一是 40 歲以上的大人,在成長及求學的過程中,沒有機會接受性別平等教育,而後忙碌的工作及家庭生活,無暇或沒有能力看見性別議題如何影響人的生活。因此除了校園中落實性平教育的推動外,成人的性別平等社會教育也不能忽略。 A4. 曾在帶領《魔法學園》(一款校園霸凌防治桌遊)體驗活動後,收到來自學員的簡訊,跟我分享過去自己曾是校園霸凌受害者的經驗,當時的她不知如何面對及求援,雖然玩桌遊的過程中勾起她求學經歷的傷痛,但也從遊戲中獲得反轉過去的能量。 註 2:共親職(co-parenting),指夫妻能共同分擔照顧、教養孩子的責任,爸爸不再只是有空才來協助媽媽照顧小孩的幫手,而是和媽媽形成一個親職同盟。
A1. 關注無家者與都市貧窮問題。每個人在都市生活中,都會有受到挫折與遇到困難的一天。而在都市比較快速,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難以互相幫助;遇到困難,很少人可以了解你,更少人可以幫助你。我認為關注都市貧窮的重要性,就在於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去幫助別人,以及當自己有困難時學會如何求助。 A2. 我與夥伴們開始關注流浪在台北街頭的無家者(街友),是因為 2014 年的一次太陽花社會運動:我們把這個社會運動中發不完的食物,拿到萬華給公園內的無家者。那時看見一位無家者將自己拿到的包子,又分享給公園裡更弱勢的身障街友,這樣的分享讓我們我們大受震憾,因此開始投入關注無家者與都市貧窮的計畫。 A3. 社會對於無家者與都市貧窮者,會因為不認識或害怕,而污名化他們。「污名化」就是指將一群人視為是不好的、有問題的、比較差勁的人。很多人會以為一個人的貧窮,是因為他不夠努力造成的,但事實上,一個人他出身的家庭、所處在的社會環境,以及他與生俱來的身體與天賦,更大程度地決定一個人是否貧窮。這樣的污名化,常讓許多貧窮的人面臨歧視,在租房子與找工作都會遇到困難。 A4. 以前都會認為,一個人如果流浪街頭,還一直在賭博,真的是活該。直到有一次,我遇到一個街友大哥來我們辦公室,他說他買了一張下週三開獎的彩券,怕弄丟說要寄放在我這裡,結果從那天到開獎前的一個禮拜,他每天都來找我,跟我討論未來的計畫。我很驚訝,因為他過去從不談論未來,他覺得未來沒有希望。雖然開獎後他沒中獎,那個計畫就煙消雲散,但那張彩票帶來了我很少在人們臉上看見的對未來的希望。
A1. 我在讀博士班的時候,成立了一個名為「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的網站(現在改名為「故事 StoryStudio」),主要的目標是將專業的歷史知識,用有趣的方式推廣給一般人。後來我又加入了一個歷史悠久的出版公司「聯經」,擔任總編輯,規劃要出版哪些書籍。不管是哪個工作,主要都是在做知識,特別是歷史知識的傳播(因為我自己是學歷史的)。 A2. 在剛進大學的時候,我原本學的是企業管理,但只讀了一個學期,就覺得這個科系似乎不太適合我,所以就轉到了歷史系。當時本來想著要讀個博士學位,然後在大學裡頭教書,沒想到博士讀到一半,就覺得比起做研究,自己似乎更喜歡說故事、跟不同的人分享知識,因此開始了我現在在做的事。 A3. 臺灣的歷史很複雜,在內部也形成了不同的族群,各自對歷史有不同的認識和記憶,有時候會產生很激烈的衝突。比如,一講到二二八事件,或講到白色恐怖時期,特別是當時的政治領袖蔣介石在其中的角色,就常常會引起激烈的爭論,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歷史學者能做的,是不斷地去釐清歷史上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提供討論的基礎。 A4. 有段時間,我認真地閱讀關於陳澄波的故事,他是日本時代一位傑出的畫家,後來在二二八事件中遭到殺害。結果後來竟然有緣見到陳澄波的後人,好像過去這段歷史並不只停留在文字中,而是出現在你的面前。像這樣的事情常常會發生。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