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SELF-AWARENESS
Tag
Share
文|臨床心理師林雨璇
圖|紅林
「認識自己」是生命最值得探討的議題之一,但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重要呢?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想抵達的目標(例如: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完成的任務、我想贏得的比賽等等)我們可以將實現目標想像成人生的一段旅程。平常我們在規劃旅行時,第一步可能是先開啟 Google Map,定位旅程的終點與起點,才能選擇最合適的交通方式前往目標。相同地,在我們人生的旅途,終點是我們想實踐的目標,起點則是我當前的狀態。我們必須先瞭解自己的當前狀態,才能更好前往標的。而認識自己的第一步,正是從「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開始。
簡單來說,自我覺察是我們一套與生俱來的大腦演算法,讓我們能明瞭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想法、行為及所處環境的能力。
承上述,自我覺察是人類大腦演化出來的重要且特殊的能力,它讓我們從跟自己連結出發,更清楚自己的優/缺點、能力優勢/限制,學習自我肯定,建立自信。更進一步地決定我們體驗世界的方式(環境連結),幫助我們更同理他人的感受與想法(人際連結),提升我們與他人的良好互動。尤其面臨 AI 時代的來臨,在與智慧機器日益漸增的互動中,身為人類不斷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可能是我們與機器的分野,並持續保有自主性。
然而有趣的是,自我覺察這麼重要的功能,卻因大腦運作的特性,「它」經常是處於離線狀態!舉例來說,當我們的大腦熟悉一項任務時,我們的行爲會自然而然進入「自動導航」的狀態,例如:在熟悉的上下學路途,跟結伴同學正在聊天時,因為太熟悉途經路線,因此並不會特別在聊天的時候注意到自己前進的方向或轉向。而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經常是依循一個固定規律進行,因此能做到「活在當下」的自我覺察,才更顯重要與不容易!
首先,我們可以發揮想像力,想像自我覺察正是我們有如電影慢速播放般,有意識地在「此時此刻」按下暫停鍵,將注意力放到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思緒,以及身體的感受,讓我們跳脫「自動導航」的模式。其次,當自己情緒與想法慢慢浮現時,請嘗試尊重與接納這個真實的自己,請記得這些情感與思考的經歷,只是在告訴你「嘿,這裡有重要的事情正在發生喔!」,它們是引導你開啟下一步行動的引航員。例如:在學校運動會,班上準備許久的大隊接力比賽輸了,看著對手正在慶祝勝利,心中可能萌生一種說不上來的不舒服。此時當我們按下「暫停鍵」,再仔細體會,原來這種不舒服的煩躁感可能是種嫉妒、不甘心的感受。而這種感受的來源,正是同班同學好努力卻未如預期得到好結果的失望。當我們往內在探索,進一步發掘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並接納它,這個讓我們當時感到不快的「不甘心」,將有機會轉變為促使我們成長的動機,幫助我們更團結或積極修正練習的方式,以獲得下次得勝的機會。
自我覺察能力高的人,能減少情緒對其的影響,成為自己大腦的駕駛員,避免一時腦衝導致的錯誤判斷行為,而組織心理學家 Tasha Eurich 博士則運用兩個軸向(內部自我覺察:我對自身的了解程度;外部自我覺察:我對「別人人如何看待我」的了解程度),進一步將自我覺察分成四種類型(如下圖),我們可以從中看看自己偏屬的類型,修正自我覺察的方向,促使自我成長。
就如籃球員可以透過運動技術訓練,幫助自己達成近百發百中的完美投籃。人類大腦因可經由生活經驗累積,塑造其改變與成長的特性,「自我覺察」亦可經由刻意練習促使其更加成熟。 我們可依據以下步驟著手練習:
在這資訊爆炸、周遭環境充處各種雜訊的時代。嘗試給予自己片刻的時間,練習自我覺察,定能協助你以不同的眼光,重新看待每日的日常,發掘生活不同的細節與驚喜,並能更好的傾聽與接納自我,有助於我們與自己和他人更好的連結,提升人際關係,獲得更高的自主性與自信!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