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作引導人們聆聽世界的聲音藝術家們

文|謝賀銘

圖|Christina Kubisch・©Allison C. Meier

聲音藝術是一個很新的藝術類別,大約四十年前(80年代),藝術圈才開始使用「聲音藝術」這個詞,去歸類世界各地使用聲音為創作素材的作品。但其實再往前回溯,在 50、60 年代裡,在一些藝廊和美術館裡,就開始出現零星的、用聲音去表現藝術的創作了。日本藝術家田中敦子,在 1955 年就做過一個作品:把二十個金屬響鈴(按下去會叮一聲的那種響鈴)用電線串起來,總共串起了 40 公尺長,這些響鈴間的間隔是差不多的,然後她將這些響鈴和線,繞在展覽空間裡,再用馬達裝置去啟動一個一個的響鈴,整個空間就會聽到「叮~叮~」的聲音不斷傳遞下去。這些響鈴就好比帶著參觀者,用聲音去探索整個展覽空間。 但當時田中敦子還不會稱自己是位「聲音藝術家」,要一直到近三十年來,「聲音藝術家」這個名稱才比較確立下來。那些不斷去研究聲音、強調聲音的各種特質、用自己的作品來讓大家感受到聲音多樣性的藝術家們,他們的作品都存在一個最終的創作理念,那就是:打開我們的耳朵,帶我們用聽覺去欣賞事物。 長久以來,人類都習慣以視覺去賞析藝術。而音樂常被認為是唯一純粹運用聽覺的藝術形式,但是我們的耳朵能夠接收到的,當然不只有音樂。如果說生活環境裡任何的聲響,或者任何以器皿、機械或電腦所製造出來的聲音,都能轉化成創作素材,那聆聽聲音,就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欣賞方式了。下面就來介紹兩位聲音藝術家,看看他們是怎麼用聲音來「創作」,引導我們去聆聽這個世界。

圖片出處:Christina Kubisch・©Allison C. Meier
《電子漫步》(Electrical Walks)|2004|克里斯蒂娜・庫碧詩 Christina Kubisch
你有聽過手機被電磁波干擾時的簌簌聲嗎?從 70 年代末期起,聲音藝術界的先鋒、德國聲音藝術家庫碧詩,就開始改造電話座機的電子信號放大器,並安裝在自己的聲音裝置中,之後演變成一種頭戴式的耳機。在不斷的嘗試和探索後,她在 2004 年開啟了一系列於全世界各地實踐的的聲音漫步,稱為「電子漫步」。這件作品讓我們察覺公共空間裡隱藏的聲音,來重新感知和體驗我們城市裡不同的角落。戴上她研發的耳機,只要靠近有電磁的地方,比方提款機、保全系統、廣吿燈箱、手機、電腦……等等,耳機裡就會出現電磁信號所轉換成的電子聲響,音色和音量會因地點的變化而具有差異性。參與者可以在漫步城市的過程中,透過耳機裡的聲音來偵測哪裡有電磁波,再藉由身體或頭部輕微的轉動,讓這些跳動的、吵雜的電磁聲變大、變小、變明顯、再消失,學習控制並且聆聽這些短暫的的音場。
《時代廣場》(The Time Square)|1977|馬克斯・紐豪斯 Max Neuhaus
紐豪斯來自美國,他的創作也是在探索公共空間裡的聲音。但跟庫碧詩不一樣的是,他的創作會被稱為是「聲音裝置」,也就是他的作品裡會有一個會發出聲音的「裝置」。這個裝置被設立的位置,會是在城市裡的某個地方,例如影響了後世聲音藝術發展的劃時代作品《時代廣場》。1977 年他向美國紐約的交管局申請許可,潛進了時代廣場徒步區安全島地面的格子網狀蓋下面,裡頭是紐約地下鐵用來通風的隧道網絡。他在幾條小型隧道裡,放了幾台便宜的合成器(製造電子聲響用的),然後利用隧道的共鳴,來放大合成器所製造出來的嗡鳴聲。所以當有人經過這個網蓋時,就有可能注意到嗡嗡嗡的聲音,然後開始去聆聽、去尋找這個聲音是從哪裡來的。在聆聽這個低鳴的過程中,這位行人也等於同時聆聽起熱鬧的時代廣場上的各種聲音。這個嗡嗡聲就是這件作品的素材,引導了每個人開始去聆聽城市裡的聲響,沉浸在城市裡不斷變化的面貌中。
圖片出處:Christina Kubisch・©Allison C. Meier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