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GAP



探索什麼是「同理」

文|包包

圖|小橄欖工作室

探索什麼是「同理」
常聽到別人說:「有沒有同理心啊?」到底,「同理心」是種什麼樣的「心」呢?

如果你有玩過樂高積木(LEGO),裡頭許許多多的小人偶中,也包含坐著輪椅的小男孩,因為重症掉髮的光頭女孩,也有著四肢不全的孩童、不同膚色與職業的角色⋯⋯這些人偶就和真實的人們一樣,有很多的樣態、不同的背景。又或是你和家人去買咖啡,會發現有牛奶以外的植物奶(例如豆奶、堅果奶、燕麥奶⋯⋯)可以選擇,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牛奶(牛乳過敏,或蔬食主義者),這些植物奶便能滿足到更多人的需求,而不會造成負擔。也或者在等待進入餐廳吃飯時,店員觀察到你們在等待,馬上來招呼與提供服務,讓人覺得「自己是沒有被忽視的」⋯⋯

在聽完上述的例子之後,如果仔細回想,你或許漸漸能想起生活中看見與感受到各種「同理」的時刻。「同理」可以探討的層面非常廣,可能很難一言蔽之,不過,我們或許可透過幾個議題的探討與思考,去看見同理心的「心」,可能包含了什麼。

照顧自己的心

很多人聽到「照顧自己」,都覺得是有吃飯、有睡覺,有完成每天的行事曆。 但隨著數位社群的發達,人們越來越忙,每天待辦的行事曆變得落落長,漸漸忘記自己要去感受身體與內心的狀況。舉個例子,你可能常看到很多大人忘東忘西,以為自己的記性變差,但實際上很有可能是腦袋有太多東西,手邊有太多事情,吃飯在想下一件事,沒睡覺在滑手機,因此忽略了自己的身體該休息,腦袋該關機。 日本科普動畫《工作細胞》裡的角色均是人體器官的擬人化,作者用有趣的角度畫出了體內細胞們工作的狀態。因為作者的角度,讓讀者能看見與意識到自己體內的「社會運作」,也影響人們開始思考「自己之於自己的身體,究竟是個好老闆?還是壞老闆呢?」甚至會因此開始對身體多了幾分感謝與愛護。對於自己的身體多了同理,想必你便會多多留意他的感受與不適,會記得提醒自己需要休息,而不是運用意志力撐到極限。 「照顧」也需要「認識」和「理解」,「知道」與「不忽視」自己和對方真正的需要,其實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學習。

有想像力的心

你來到地球上生活或許還沒有很多年,也沒有經歷過太多的事,也可能對世上其他人類的生活與遭遇不太熟悉,這可能要透過很多方式,去慢慢認識與感受的。例如有的人是戰地記者,有的人是慈善工作者,有的人長期抗爭、為弱勢民族爭取權益⋯⋯他們就透過親身經歷去看見世界上的眾生百態,即便不一定自身也有相同經歷,但漸漸地能夠感同身受。 在你的生活中也可能見過許多跟你的生命有不同遭遇的人,或許是各種家庭問題、重大疾病,經濟困難⋯⋯你不一定能夠有親身拜訪與長期接觸他們的機會,但是透過各種資訊、觀察、思考與想像,你可能漸漸會了解他有什麼難處,或是痛苦,而這是他們的日常,也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困難的時刻。而這樣的認識,也會成為你生命中珍貴的經驗。 想像力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能力,他能讓人創造、發揮潛能,也可以促使人開啟感同身受的能力,進而體悟「同理」是怎麼樣的一件事。

尊重彼此不同的心

和朋友或家人吃飯的時候,或許你也有這樣的經驗:例如有的人把喜歡的食材留最後吃,有的人喜歡肉不愛菜,有的人則不吃水果⋯⋯這些習慣與喜好或許跟你自己不同,但你可能也有偏好的習慣,有自己過敏不宜食的食材。但有些朋友和家人看到,可能就會對你說「水果有纖維很健康啊!多吃點好。」或是「玉米很好吃耶!你怎麼不吃?」⋯⋯這些對他們來說,可能一向都是自己的習慣,但不是你個人的習慣,這時候你可能就有備受壓力的感覺,也影響到自己的心情了。 要能接受「別人和你的看法不相同」並不容易,但你也會在這個觀察與經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也和別人有許多不同。我們向來生活在一個太喜歡「相同」的環境,但因此淡忘了每個人都是個體,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而且有自己的認知與喜好。 尊重彼此的不一樣,尊重彼此各有觀點,你不會全盤覺得別人的經歷與喜好是自己也喜歡的,但你知道「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值得『不一樣』的權利」。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