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我到底該做什麼?我哪有時間!

文|CY、克里夫異象、鏡花先生

壯遊、漂流、翱翔天際與重返月球,是憑藉著努力與機運達成,其中更伴隨自我要求、自己負責,並自行解決的掙扎過程,然而對於各種成就的獲取或各種規範的服從總讓人喘不過氣,面對社會帶來的枷鎖與壓力,我們需要與自己對話的空間與時間,唯獨這樣, 我們才能順著自己的天性,得出結論。以作家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一段激勵女性走出性別限制的話來看,現在「不需要著急。不需要光芒四射。不需要做任何人,只要做自己。」自己的房間可以延伸成思考的空間與創作的空間,以下的一部電影、一首歌、一部動畫,是創作者們為自己及他人開闢的、討論夢想的房間……

Disney_Pixar
《靈魂急轉彎》
「所以你覺得你之後會做什麼?你要怎麼樣度過你的人生?」
「我不太確定。但我只知道,我會好好度過每一分每一秒。」

這並不是一部純粹談論關於何謂追求人生的動畫電影,而是反過來叩問觀眾:人的生命一定要有特定志向才算是圓滿嗎?電影當中的要角22,或許正如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時常感到迷惘,身處塞滿考試與課本的時光(接著理所當然地考高中、考大學)裡,找不到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然而,身處學習階段的你應該明白的是,不需要在此刻急於找到你喜歡走的路,讓迷路成為一段必要的過程, 別把沒有目標當作一種羞恥⸺因為沒有任何人從小便知道自己應該喜歡什麼。

無論你是正在成為《靈魂急轉彎》裡的主角 Joe,或者仍是迷惘的22 也好,好好嘗試你未曾體驗過的經驗,放大你的感覺、順從你的感覺,重新看待那些過往視而不見、視其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觀察搭乘捷運人群的表情, 或他們正在做些什麼?今日的天氣、戶外的街景哪些部分突然改變了?而這些被你意外發現的改變中,你最特別留意的地方是什麼?

逐漸地,在這些細微的觀察和發現中,你便會發現你的不同、你的喜好,最後明白你該往何處去。
IMDb
《舞動人生》
因為父親的緣故,私下十分熱愛芭蕾舞的男孩比利被迫去學拳擊,因此與家人發生衝突。而當時芭蕾舞與拳擊帶有相對刻板的性別印象(也許迄今仍是如此),也使比利吃足苦頭。如果你發現自己跟別人不太一樣,在談論夢想或自己熱愛的事物時曾被嘲笑,看看《舞動人生》,想想其中成為芭蕾舞者的男主角,它會給你難以想像的原動力。
繁盛映畫
《藍色大門》
在我們還找不到所謂的目標、志向的時候,與別人談起當下的想望,也許只是眼前讓你心動的那個人,未必都是汲汲營營的長相(例如我們厭惡的某種大人的模樣)。或許在找到遠大的夢想之前,我們在意的總是能夠與你分享心事的「人」,無論什麼性別,而這些都是老師或課本不曾告訴我們的事。
Apple Records
〈Blackbird〉,《The Beatles》
Blackbird singing in the dead of night, Take these broken wings and learn to y.
黑鳥在暗夜偷偷地歌唱,翅膀受了傷,卻想著要飛翔。

〈Blackbird〉收錄在披頭四著名的同名專輯中,由身兼主唱及貝斯手的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創作。關於歌詞的緣由與涵義有許多說法,其中有兩個版本最廣為流傳: 第一個是當樂團於1968 年前去印度小鎮瑞詩凱詩學習超覺冥想時,在某一天早上聽到黑鳥的晨喚因此獲得靈感;第二個則是同年在閱讀報紙時,得知在美國的種族對立逐漸升溫,為支持民權奮鬥而寫下。用折翅的黑鳥嘗試飛翔, 象徵在壓迫下卻堅持信念的弱勢種族。

在自我探索這項課題中,或許我們都是歌曲中的黑鳥, 想要振翅,卻因現實考量或是社會期待而猶豫不決,深怕迷路而遲遲不敢踏出下一步。接著大雨侵襲而來,我們因為無助而開始懷疑自己,納悶為何總是拼盡全力完成他人的期望,卻又要獨自面對這般無人理解的困境。

誕生於 Z 世代的少男少女們,如今有什麼在你們的未來藍圖裡佇足?又有什麼使你們沮喪憂傷?寶貴的青春實在不該浪費在猶豫不決中。由衷地希望,在你們心中仍保有對生命和夢想的渴望,就如同曲中黑鳥的企盼與對自己的喊話: 「待時機到來,你將解放;待時機到來,你將嶄露。」

雖然身處探索的迷霧之中,依然可以放聲高歌,大膽地擁抱自己所愛的事物,將它與未來連結在一起。所以, 如果有夢,就繼續作吧!就算目前生活還不能任憑我們主宰,那就按照自己的步調繼續探索和嘗試,終有一天破損的羽翼將再次高飛,迎來嚮往的自由。
Parlophone Records
〈Help!〉,《Help!》
由於在短時間內迅速竄紅,成名的壓力讓約翰.藍儂難以適應,也讓他意識到,此時的自己已無法獨自承受如此高壓,勢必需要向外尋求幫助,便寫下這首歌曲抒發情感。有時,我們會陷入思辨的僵局之中,在這種時刻,尋求資源和幫助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為自己負責的一種成熟表現。
Apple Records
〈Here Comes the Sun〉,《Abbey Road》
這首歌的創作靈感始於某日午後陽光灑落的絕景,讓當時正為樂團內部紛爭傷神的吉他手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 )頓時豁然開朗,而譜下此曲。惡劣的嚴冬終能盼到暖陽,就如同尋找志向的過程,雖然四處碰壁、自我懷疑在所難免,但這些嘗試錯誤得來的經驗與堅持,終會引領我們找到心之所向。所以不要灰心,莫忘自我肯定,向陽的你,終將迎來曙光。
©YORIMOI PARTNERS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
我們身在其中,一邊哭泣,一邊赤裸地面對自己,一起跨越一個又一個難關……

想要享受青春⸺這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主角玉木真理,在升上高中後為自己訂立的目標。

但要做甚麼才算是享受青春?真理也沒有頭緒,只好草草訂下兩個計畫:「逃課」,及「去一趟沒有目標的旅行」。她試過把計畫付諸實行,結果失敗了⸺並不是因為敗露行蹤,而是她自己選擇放棄。

失敗過後,她懊悔地這樣說:「我總是在關鍵時刻退縮了。開始嘗試沒做過的事情時,總是在想萬一做不好該怎麼辦。在最後關頭總是這樣……我最討厭我這種性格了。」

真理的經歷,也是很多人遇過的煩惱。想要做些什麼, 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嘗試去做些不一樣的事情,又會裹足不前,結果對自己更感厭惡……究竟該怎樣做,才能夠鼓起勇氣,踏出改變的一步呢?

往後的故事,真理遇上了一班志同道合的伙伴,踏上前往南極的旅途。然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予我們的最大鼓勵,不在於真理成功實現夢想,而是這故事告訴我們, 改變的勇氣,才是讓我們認識自己的關鍵。

在故事尾聲,主角們這樣形容南極:「這裡的一切都是赤裸的。我們身在其中,一邊哭泣,一邊赤裸地面對自己,一起跨越一個又一個難關……我喜歡這個地方。」

我想,這個「地方」不只形容南極,也能套用在青春本身。我們常以為要弄清自己擅長甚麼、喜歡甚麼,才會有改變的勇氣;原來卻是要先鼓起改變的勇氣,才能夠赤裸自身,認識自己。並唯有這樣,才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希望《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能夠讓你趁著青春,鼓起改變的勇氣,認識自己,並改變自己。
© 三浦しをん・新潮社/寛政大学陸上競技部後援会
《強風吹拂》
要達成目標,伙伴的幫助很重要。《強風吹拂》講述拉雜成軍的男孩們挑戰馬拉松接力賽「箱根驛傳」,十人十色的他們互相扶持,最終越過各自障礙,完成217 公里的賽事。能夠咬緊牙關跑下去,是因為終點有隊友等著自己。
Twitter
《吹響吧!上低音號》
找到目標,卻擔心無法令身邊的人和自己一同努力?《吹響吧!上低音號》主角久美子是個怕麻煩、缺乏主見的女孩,乍看毫無領袖魅力,卻反憑不露鋒芒的特質,成為了群體的支柱。無論有著甚麼性格,都總有可能帶領他人。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