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身體的指揮官

跑步的正向心理與心流體驗

文|JudyHsu

插畫|鐘浩緯

跑步是個單調又樸實無華的運動,為什麼可以吸引這麼多人?「哇賽!心理學」創辦者蔡宇哲邀請素人跑者小布希分享跑者的心理歷程,並從中發掘長跑的挑戰性帶給人的自我成長以及心流體驗。

是什麼原因讓你願意持續跑步、更愛上跑步的?

小布希:像我這樣的素人跑者追求的其實不是紀錄,而是跑步的過程帶來的快樂。一開始是不得不跑,因為我2012 年開始帶旅行團,當時還是新手,很擔心客人發現我不熟旅遊地點。所以我比客人早起兩個小時,跑著繞一圈當天的行程,包括廁所、休息點、有咖啡、飲料可以喝的地方,通通摸清楚。但後來發現跑步帶給我非常大的樂趣。我很喜歡旅遊,在其他城市跑步時,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活力、律動,與能量,還能看到這座城市裡的人生活的真正樣貌,所以我開始迷上在城市裡跑步。 作家村上春樹在 2007 年有出版一本跟跑步相關的書,叫《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裡面提到的一個概念就是「旅跑」,意思是藉由旅行的過程中去跑步,以及在跑步的過程中去體驗不同旅行所帶來的樂趣。所以我也依著村上先生的理念,跑了很多城市。 有一次在威尼斯跑步時經過一家咖啡廳,想去裡面暫停,喝杯 Espresso 再出來。一般台灣人喝一杯咖啡少說也要 20 分鐘,沒想到在那裡,我看到義大利人走進咖啡廳、喝完咖啡、再走出咖啡廳,整個過程只花了 20 秒,跟台灣人完全不一樣。

跑再多次的半馬也不能當作一次全馬,為什麼呢?

小布希:很多人說跑馬拉松像是人生的過程。 從起跑點到 10 公里這段,感覺就像是從出生到 18 歲,相較於其他部分比較愉快、輕鬆,所以跑起來會覺得沒什麼;從 10 公里到 20 公里這段,會開始覺得人生有一點點辛苦了,但還是撐得過去,就像個唸完大學、剛出社會的新鮮人。不過真正的困難通常是半馬之後才開始的。這時候的感覺就像是個出社會五到十年的年輕人,會想:「為什麼我都這麼努力了,存款還不見得增加了多少呢?真的好辛苦喔。」但真正的辛苦其實還沒到。 在第 30 公里以後,會發現就算自己想繼續,卻已經力不從心,這就是跑步一般所說的「撞牆期」,跟人生很迷惘是一樣的感受。30 到 40公里這一段,雖然跑道旁邊很多人為你加油,但雙腳早已不聽使喚,開始抽筋、疼痛不堪,會想「我為什麼要來受罪?」,甚至跟自己說這輩子再也不要報名任何一場馬拉松了。但在最後五公里,前面路程的累積變得印象鮮明,等待許久的終點就在前面。跑完 42.195 公里過了終點後,當下你真的覺得人生就是為了這一刻的滿足啊,有了這種成就感,前面的痛楚都是值得的。 蔡宇哲:曾有個研究去瞭解馬拉松跑者到了最後那段路時,內在、腦海中會有什麼聲音出現。結果發現長跑者到最後,內在其實都充滿了髒話。既然是這麼痛苦的歷程,為什麼還可以繼續下去呢?或許在心理層面有一些細緻的變化? 小布希:有人說在撞牆期過了之後,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你感到很愉悅,但我從來沒有這種感覺,比較接近心裡不斷在罵髒話。但很特別的是,當你跑到快撐不下去時,身體會自動地、不斷地往前跑,因為這時候已經不能放棄,只能往前。身體雖然極度痛苦,但心理上卻超脫了身體痛苦的感受。 在第 40 公里左右,會有種腦門打開的感覺,突然感覺有很多靈魂注入了身體。不過很有趣的是,那個當下反而聽不到旁人的聲音,完全感受不到旁邊的人對你的歡呼聲,一瞬間回到了自己那單純、努力的狀態。 蔡宇哲: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跑步當下像是坐在一個損毀無數的無敵鐵金剛上,我是指揮艇裡面的指揮官,負責掃描身體各部位的情況,確認哪裡酸痛、疼痛後,只要還可以繼續,那就繼續跑。有一種心理跟身體的疼痛感脫離的感受,雖然感受得到痛,但依然還可以前進,所以身體還是繼續往前跑。 這狀態有點像心理學當中的正念(mindfulness)概念,感知身體的疼痛,但不去評價、不與疼痛同在。跑者界也有流傳一句話我很喜歡的名言,村上春樹書中的翻譯是: 痛是難免的,苦卻是甘願的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這句話套用在正念上,是指身體的痛確實存在,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跟痛「同在」,讓它獨自存在就好。或許大部分的跑者到了最後都會出現類似的感受,也因此讓人想要一直跑下去。

跑步的正向心理與心流體驗

六大馬拉松中跑得最好的是哪一個?

小布希:我自己印象深刻的是紐約馬拉松,是六大馬裡面最辛苦的,早上清晨起跑時氣溫約為 5 度,隨著時間一路上升,最後變成 25 至 30 度,甚至還會下大雨。 神奇的是,每場紐約馬我卻都愈來愈快,可能是因為環境愈刻苦,反而會愈努力。紐約馬有好幾段大上坡跟下坡,對跑者來說格外辛苦。也因為上下坡的不容易,所以跑回平路後,會比較可以接受。而最折磨人的是最後 6 公里,從頭到尾都是上坡,像在走跑步機一樣緩慢,非常辛苦。但也正因為壓力大、天候不佳,甚至下大雨,這樣的環境反而讓人更努力想完成整場馬拉松。 蔡宇哲:這讓我想起心流(flow)的概念,心理學家描述這是一種愉悅、平和的正向感受。要達到心流的狀態,第一個條件就是進行的活動不能太簡單,必須有點困難但又不至於太難,換句話說就是你必須進行一些有挑戰性的任務。另外還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就像先前提到的正念狀態。 許多運動員都提過,當他們創造最佳紀錄時,也會有類似心流的感受。你在紐約馬表現特別好,可能正是因為進入心流狀態。這場賽事不但對你來說極具挑戰性,你跑到最後也被逼得進入正念狀態。看來馬拉松之所以迷人,就在於有機會進入這種特別的狀態,以至於讓眾多跑者願意持續跑下去。

跑步對你個人的意義

小布希:不少人會想追求個人最佳成績,或是累積多少次的馬拉松。但對我而言,跑步不僅僅是數字的累積。我最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帶了四年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這是很特別的賽事,我所帶的成員大約八成是初馬。對一個新手而言,馬拉松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像個媽媽一樣從零開始教他們要怎麼跑、休息、吃補給……等。 賽事開始後,我坐在終點的名古屋巨蛋裡面,看著那些女孩跑到哪裡了,當下感覺真的很像自己的女兒在參加比賽。當看著他們一個個跑進終點時,每個人所留下的眼淚、那種感動,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回憶。對我來講,跑步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不能讓這群人失望,我就像是個領隊,帶著他們持續地跑、不斷地前進。 蔡宇哲:馬拉松對跑者心智的成長也是個很好的經歷。有些研究顯示跑步可以降低人的憂鬱症狀,也有一些憂鬱症患者在跑步後就改善很多。個人認為他所帶來的是一種確實的「成長」。跑過一次馬拉松之後會發現,其實很多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更重要的一點是發現自己會成長。跑步界還有句名言是「沒有奇蹟,只有累積」,認為只要努力,那就一定會有成果。這句話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正因為現實社會中並不其然,所以跑步帶來的「只要願意,就一定會有成長」確信更顯得可貴,這也是為什麼我這麼喜歡跑步、也願意繼續跑下去。 從古希臘時代直到現在,跑步的魅力無遠弗屆,也帶給跑者豐富的心靈養分。旅跑能讓人自在的探索一座城市;馬拉松帶給人正念與心流的經驗;和團員一起努力可以賦予自己歸屬感及認同感;長期跑步更能踏實地看見自己的成長。正因為這些跑步就是有著這些隱藏的心理感受,才能夠讓那麼多人持續地跑下去吧。

本文由「哇賽心理學」的 podcast 〈 哇賽心觀點 ep17 |跑步的正向心理與心流體驗 〉改寫

與小鬱共存

在自媒體興盛的現代,YouTuber 成為許多人的夢想職業,但這份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其實承受著來自公眾視線的巨大壓力,甚至導致生心理的疾病。YouTuber 阿滴在被小鬱亂入後,希望能分享自身經驗,和目前正承受痛苦的人說:「你並不孤單。」

文|JudyHsu
圖|Vic
文字授權|阿滴英文


在憂鬱症發時,我會無法自拔地陷入負面的反芻(rumination)思考,類似一般人說的「悲觀」,但放大好幾倍,然後不斷反覆地繞圈圈。當時,生活中的所有事看起來都沒希望,滿腦子充滿了荒謬的劇本:我會失去工作、付不出員工的薪水、朋友們都會離開我,甚至會家破人亡。

這種思考無法控制,也很難停止,真的不是「想開一點」就可以解決的事,卡住的時候,就需要藥物輔助,以及親友或專業諮商師的溝通與排解。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因為玻璃心,可是我過去其實非常勇於承擔責任、壓力跟輿論,但是過於追求完美的個性讓這些壓力不斷累積,到最後才爆掉了。

在接受治療的期間,我學會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更不可或缺的是和自己溝通。相信醫生並按時吃藥固然極為重要,但重新建構看待自己的方式,可以從內幫助自己。為了減少習慣性地指責自己,可以在每天起床之際自我鼓勵,說「我愛自己」、「你是很棒的人」,聽起來可能很莫名,但就像你對大腦不停地說「我很爛」,它會被洗腦一樣,重複「我很棒」也能說服大腦。

另外,活在當下也對我幫助很大,花時間悔恨過去、懼怕未來,並急躁地懊惱自己怎麼還沒好起來,通常只會讓我陷入痛苦的漩渦,所以我會把眼光放在「過好每一個今天」,透過冥想跟瑜伽專注在當下,耐心地找回自己的健康。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