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LIMITS



科技X創意

當代謬思女神來自電腦運算?

文|Chenjou

科技不但來自人性,也反過來豐富人性。不再只是讓畫面變得更清晰,聲音聽得更清楚,如今科技更全面且深入影響生活,在大數據的訓練下,甚至能創造人類意想不到的內容,成為施展創意的助手。 不論音樂、視覺,或文字工作者,都能感受科技的角色愈來愈鮮明。它能讓看不懂五線譜的使用者按按滑鼠就寫出歌,讓上萬字的文章短短數秒被歸納整理,甚至幫助小說家完成傑出的作品。就算不從事創作,而是一個想尋找新鮮體驗的觀眾,也受益良多。不用出門,登入ARTOGO這樣的線上沉浸式展覽平台,立刻身歷其境,看見全球最新潮的藝術作品,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 當然,事物都有一體兩面。一旦科技涉足創作領域,勢必帶出著作權的爭辯。最主流的辯論,包括用來訓練人工智慧的大數據來源是否侵權,以及創作的過程中多少比例仰賴科技能夠被接受?這是一場漫長的討論。但起碼至今人們都有基礎的共識:無論科技是多麼優秀的助手,終究只是助手。事物的好壞與意義,人類擁有最終的決定權,也應該負起決定的責任。

當代謬思女神來自電腦運算?
美妙的音樂何處尋?AI編給你聽。網路上有許多24小時全年無休放送的YouTube音樂頻道,主打永遠也聽不完的Lofi音樂,被認為都是AI的傑作。

Lofi音樂意指用不完美方式錄製的曲子,經常包含雜音或模糊的聲響效果,是一種獨特的風格。近來在Threads引發討論的「what is?」YouTube頻道,便主推Lofi專輯。被認為是AI所編,是因為這些一週一更,有著簡約質感封面,內含舒緩、安定人心曲子的線上專輯,更新速度實在太快,量太大,並且風格質感都相當穩定。

從前只有貴族能欽點作曲家寫歌,如今AI能自行譜曲,讓原本已經聽不完的歌單,繼續綿延到不見盡頭。自動生成的音樂,無法做到當年貝多芬在音樂史上的突破,卻擁有零成本,並且不出差錯的特色。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包括「what is?」在內許多免費音樂頻道是由AI操刀,但當自動生成音樂的門檻降到極低時,類似的頻道只會愈來愈多。對聽眾來說,絕對是極具吸引力的新選擇。
用AI創作專輯很難嗎?一點也不。Google隨便都能找到一隻手數不完的音樂生成工具:Suno、Udio、AIVA、Mubert⋯⋯無論是誰都能輕鬆駕馭。

不懂樂理也無妨。以Suno來說,只要選擇語言,輸入歌詞,挑選曲風,再決定想由男聲或女聲演唱,稍等三到五分鐘,曲子就誕生了。水準及完整度之高,令人吃驚。

雖然無法針對曲子做細節的微調,也無法透過相同指令,兩度產製一樣的曲子,但這種讓人一秒變身作曲家的軟體,還是帶來不小的震撼。

對想過過創作癮的人來說,當然是好消息,但對專業作曲家和音樂公司而言,無疑是沉重的一擊。由於Suno、Udio始終沒有公布究竟使用什麼資料庫訓練AI模型,索尼音樂、環球唱片、華納音樂等數間音樂大廠,和美國唱片協會,群起對這些新創公司提出訴訟,認為他們未經同意使用有版權的音樂。而Suno對這些指控也未正式否認,因此引發更多討論。

無論如何,這股激辯可能還會持續。因為連全球最大AI晶片供應廠輝達(Nvidia),近日也展示一款AI模型「Fugatto」,只要輸入文字,就能生成音效或新奇的聲響,顯見人工智慧音樂的熱門程度有多高,而背後牽涉的市場利益自然也不能小覷。但如何享有科技的便利,又不損害千百年來人類投注於創作的心意,依然是道難題。
當代謬思女神來自電腦運算?
位於巴黎左岸的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2023年秋天推出一檔打破該館史上最多人參觀紀錄、將近80萬人次觀看的展覽《梵谷的調色盤》(La Palette de Van Gogh)。該展以AR沉浸式體驗,再現梵谷生前使用的色彩,以及他所看見的世界。讓虛擬世界彷彿成真的背後助力,是宏達電旗下的新創科技藝術團隊HTC VIVE Arts。

該機構的宗旨,是推動創新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不只奧賽美術館,HTC VIVE Arts也和羅浮宮、泰特現代美術館、V&A博物館等一線機構合作,亦直接與藝術家攜手創作。

例如,2022年,藝術家暨電影製作人曾吳,在HTC VIVE Arts的協助下,先於威尼斯雙年展的軍火庫碼頭放映取材自美國小說《白鯨記》的影像作品,又在緊接而來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呈現改編版的15分鐘影片。戴上HTC VIVE的特製眼鏡,就能進入鯨魚優游的海洋世界。

另外像著名的國際藝術家卡普爾(Anish Kapoor)、瑪麗娜(Marina Abramović)等人,也都曾和HTC VIVE合作展出VR作品。是推手也是平台,宏達電用科技凝聚創意,分享給全世界。
成立自1970年的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ies),一直以前衛的藝術和建築展品聞名,是藝文愛好者造訪倫敦時不會錯過的聖地。如此走在時代尖端的美術館,不會忽視世界的規則正被科技改寫。其藝術總監漢斯(Hans Ulrich Obrist),十年前就開始規劃科技藝術部門,展開和「Google藝術與文化」,甚至是韓國流行音樂天團BTS的合作,策畫多檔數位科技展。漢斯宣布2024年是「AI年」,找來人工智慧藝術的先驅雷菲克(Refik Anadol),透過展覽「地球的迴響:生命檔案」,表現科技的魅力。

雷菲克從全球十餘處雨林和海洋蒐集視覺和聲音的數據,輸入電腦後,自動生成出不斷變換的圖像。蛇形藝廊的牆壁成為裝載這些圖像的畫布,走入館內,彷彿造訪奇幻迷宮,看見雨林和珊瑚礁以極美的樣貌在身邊綻放,也同時被提醒,如果真實環境不斷遭受破壞,這一切終將消逝。

「我們把自然的數據輸入AI,並以產出的結果,提高人們對美麗和自然界複雜性的認識,」雷菲克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他曾把這件作品帶到世界經濟論壇,呼籲各國領袖重視自然保育。但他更看重在蛇形藝廊能直面一般大眾,激起更多人愛護地球的決心。
當代謬思女神來自電腦運算?
文學界曾感覺和科技圈距離遙遠,如今卻無法如此斷言。2022年底問世的ChatGPT猶如一場旋風,迅速成為全球人類的聊天對象。2024年初,日本最高純文學榮譽芥川賞的得主九段理江,大方承認其得獎作品《東京都同情塔》,有大約5%的內容是原封不動從ChatGPT挪來。報導一出,大眾譁然,人們質疑「這樣還算文學創作嗎」。但評審之一的平野啟一郎即刻在X(推特)發文澄清,希望大家不要斷章取義。因為小說的主題正是AI,描述一位打造收容犯罪者高塔的女建築師,對充斥人工智慧語言的社會感到不適,但依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作者使用ChatGPT產出「像AI說的話」,而非撰寫內文劇情。「使用ChatGPT創作,未來可能會產生問題,但我確信《東京都同情塔》沒有這種情況,」平野啟一郎表示。

換言之,九段理江其實是很聰明地讓科技成為輔助工具。自動生成的文字和小說結合的界線難辨,她卻很警醒地把AI放在應有的位置。她不諱言,自己在生活中經常和ChatGPT對話,詢問對他人講不出口的事。AI已是生活的一部份,她也會繼續活用這項工具,寫出更多有趣的故事。
在台灣觀賞美國大選總統辯論會的轉播,會發現候選人一邊講話,逐字稿同步呈現在螢幕上,而且已經翻成中文了。人工智慧對新聞業影響之大,不難想像。

即便是全球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媒體《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也不得不正視時代在改變。不久之前,《紐約時報》還極力反對生成式AI技術「手伸太長」,指控OpenAI在未獲得授權的情況下,逕自擷取新聞內容,使他們損失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但與此同時,這間媒體龍頭也大力招募人工智慧的工程師,並在今年(2024)十月,發佈使用AI技術的原則──他們會活用AI爬梳大數據,以及產出文章的摘要,但一切都在編輯台的把關下。最重要的是,絕不會使用AI撰寫文章,所有報導依舊仰賴專業記者的文筆。

這篇聲明彷彿也成為全球新聞業的準則。如何活用科技而不反被制約?人類還是得替最後的結果負責。就像人工智慧能即時把音檔轉成文字、翻譯成不同語言,卻依然存在許多錯誤。科技充其量能協助快速處理重複性高的雜務,但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人腦必須更清楚。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