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STHETICS BEYOND BORDERS


世界這麼大,原來美可以這麼不一樣!

文|郭怡汝

圖|Wikipedia

文化就像一副無形的「美的眼鏡」,決定了我們看待美的角度與焦點,有些地區可能覺得豐滿的身材象徵著富足與健康,一些地方則認為纖瘦的體態代表著自律和優雅。因此,當我們談到「美」時,不僅只是在描述外在的表現,更是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信仰和思想,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美,更是人們對生活的期望和理想。

⒜《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
⒝ 眼睛繪有Kohl的古埃及女子
⒞ 古埃及的男女都會繪製黑色眼線與眼影

史前時代: 豐腴飽滿的身材輪廓

舉例來說,目前已知最早表現岀女性身材樣貌的,是距今大約2萬到3萬年前的《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小雕像。這個時期的歐洲各地出土了許多類似的維納斯雕像,它們的共同特徵是沒有臉,以及豐腴飽滿的身材, 像是明顯的胸部、腹部和臀部。這樣的身材在現代的我們看來,幾乎每個都是屬於過重的體態。不過,事實上這些維納斯雕像的身材可能代表了當時對生育能力的崇拜,以及反映了在生存不易、食物缺乏的大環境下,對繁衍後代、追求溫飽的嚮往。

古埃及: 受歡迎的假髮和深邃大眼

在埃及古王國時期,當時的埃及人不分男女都曾因為炎熱的氣候和信仰文化的關係,一度流行將頭髮剃光或剪短,並且戴上假髮, 來維持衛生健康以及整體美觀。此外,無論男女,所有階級的埃及人都會把一種稱為Kohl,類似我們今天深黑色眼線、眼影的化妝品,塗在眼周,並且讓線條一路延伸到太陽穴,形成一種深邃大眼的感覺,這不只是具有衛生、醫療和宗教的用途,也呈現了當時普遍認為「這樣是美」的審美觀。

⒟ 古羅馬壁畫中擁有一字眉的女子
⒠ 三寸金蓮所穿的弓鞋

古希臘和羅馬:兼具智慧與美麗的一字眉

說到有關眼睛部位的美,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臘和羅馬人的一字眉,他們有許多人曾經是一字眉的粉絲!這種毛茸茸、黝黑又左右邊相連的眉毛被認為是智慧和美麗的象徵,有些人還會特別使用類似古埃及人的Kohl來描繪與連結自己的眉毛,或是把染色的山羊毛貼在眉心的位置,好讓自己看起來就像擁有一字眉一樣,這可是和我們現在的主流審美觀有著截然不同的美感標準。

中國明清:小腳為美的纏足迷思

除了容貌、身材可以用來評判美之外,過去中國還曾經將「腳的大小」視為美的標準之一。中國明清時期盛行纏足,也稱為裹小腳, 是一種將女性腳部緊緊纏繞,強迫腳扭曲變形來達到小巧腳形效果的習俗。當時的社會認為,女性擁有纖細、弓形又小巧的腳形, 可以讓女性走路時顯得優雅細膩,整個人看起來柔弱貴氣又楚楚可憐。這種「三寸金蓮」的腳形在當時被視為是美麗女性的最高標準,甚至可以增加對異性的吸引力,以及提高在婚姻市場上的競爭力。這種違背了自然與健康的美學標準,對於現在大部分的人來說,大概都很難理解吧。

⒡ 巴洛克畫家盧本斯繪製第二任妻子的肖像畫
⒢ 1819 年諷刺男性使用束腹的漫畫
⒣ 蜂腰沙漏型的身材成為19世紀美的標準
⒤ 1893年的緊身束腹
⒥ 1913年的緊身束腹顯示人們追求如同蜂腰般的身材曲線

巴洛克歐洲:白嫩皮膚及圓潤豐滿的體態

17世紀至18世紀的歐洲巴洛克時期,美通常與身體曲線和豐滿圓潤的體態聯想在一起,所以衣服設計往往不分性別地流行起來,因為束腹有助於維持挺胸的儀態,符合高貴的社會地位,同時女性能塑造明顯的腰部線條和隆起的胸部,男性也可以收起啤酒肚與凸顯胸肌。另外,這時期光滑白嫩的皮膚也被視為是階級象徵之一,是種白富美的代表,用來跟皮膚黝黑粗糙的勞工作為區別。

19世紀至20 世紀初:宛如蜂腰的沙漏型身材

不只是中國有對身體過度束縛的審美情形, 就連歐洲也不例外。19世紀瘦弱的身材,還有如同黃蜂般的腰圍成為了女性理想美的要件,還一度出現崇拜沙漏型這類誇張身材曲線的審美觀,這些過度緊實的束腹卻也讓許多女性器官位移、難以呼吸,出現身體不適的情形。此外,束腹也讓追求時尚、身材曲線的愛美男士十分痴迷,一些畫家忍不住畫下這種情形,諷刺這種歪風。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觀念的進步,加上這種強加束縛的美感帶來了許多身體上的不適,後來逐漸被世人拋棄。

⒦ 20世紀初穿著旗袍的女子
⒧ 1916年女性安全除毛刀的廣告
⒨ 1970年代知名模特兒崔姬
⒩ 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

20世紀中期:從自然體毛到光滑肌膚的轉變

另一方面,中國與臺灣過去受到儒家傳統思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影響, 因此女性多讓體毛(含腋毛)自然生長。甚至曾因為穿著短袖旗袍時,會偶爾露出一點腋毛,被視為一種性感和美的表現。只是隨著西方商業廣告大力宣傳「光滑的肌膚」代表了優雅與乾淨,進一步帶動了除毛風潮,也影響了臺灣社會,才讓刮除體毛被形塑成是女性美麗的標準之一。

近代不斷變遷的「美」學

儘管如此,人們對美的探索仍然不斷地在進行,像是:20世紀20年代崇尚削瘦如青少年般的身材、40 和50年代受好萊塢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帶動的微肉感美學,70年代超級名模崔姬引發的紙片人身材風潮,21世紀各種真人秀與網路名人提倡的健康陽光美學,以及近年社群媒體和流行文化強調不同樣貌的自信美等,其實「美」它一直在改變。

「美」的自定義

然而,社群媒體的興起卻也帶來了容貌焦慮,許多人在瀏覽了他人看似完美的生活與外貌時,開始懷疑自己不夠好、不夠美。不過,回顧歷史上這些「美」發展,可以發現, 這些都只是我們漫長歷史中,眾多審美標準的一小部分。「美」沒有一種固定的樣子, 而是有千變萬化的可能,隨著時代與文化不斷變化並出現新的面貌。因此,任何一個時期推崇的「美」,往往都是主觀而且短暫的。 當然愛美是人類的天性,每個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所期望的樣貌,不過要記得,外表並不是唯一重要的事物。下次當你聽到「美」這個字時,可千萬別忘了它蘊含著各種意涵,無論社會對美的標準或潮流是什麼,從現在開始,你都能夠重新定義與創造屬於自己的美。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