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ABOUT MAKING CHOICES



關於「選擇」的提問

文|臨床心理師林雨璇

圖|蛤蜊

1. 為何做決定都像「不可能的任務」,最後一秒才完成?
1. 為何做決定都像「不可能的任務」,最後一秒才完成?
講到「拖延」,每個人的內心應可立即浮現相應,但不太美好的生活情景,縱使在最後期限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亦經歷靈魂被榨乾的疲憊。

—— 我們的大腦其實討厭拖延 ——

研究發現,拖延行為所激活的大腦區域與感受疼痛的區域相同,且拖延所誘發的焦慮,讓我們支付大量內耗成本,既無法完成任務,亦難以感到放鬆。那為什麼我們似乎難以從經驗得到教訓,下次仍會選擇「再等一下」呢?

在開啟一項作業時,腦內有兩個系統決定我們的行為,分別是大腦的指揮中心——前額葉皮質系統和享樂中心——邊緣系統,前者是負責整合判斷資訊,訂定目標、計畫的自我管理者,而後者是體驗快樂的享樂主義者。因此當指揮中心提醒你該開始複習作業時,享樂中心則慫恿你做開心的事情,例如:「再打個手遊吧!」,而耍廢所帶來的立即愉悅,相較於完成任務後所獲得的成就感與放鬆來得更為快速,因此享樂主義者往往在這場腦內的拉鋸戰獲勝,而導致拖延行為。而每次的選擇,都會加深大腦系統的自動化反應,若我們經常享受立即的愉悅,而忽略考慮後續的痛苦感受,就會下意識地養成慣性拖延。

在瞭解每次的「選擇」對自身的影響,自問「什麼導致我選擇拖延呢?」,若簡單區分,可以有以下兩類:逃避者與完美主義者。逃避者是因為感受到作業的困難性,為逃避煩躁而選擇拖延;完美主義者,則是過於擔憂失敗而放棄開始。不論你的屬性,首先,都需要先練習接納、不批判自己的主觀感受。其次,若是逃避者,可先設想、聚焦在開啟任務第一小步可以做的事項,避免過度在意最終目標而覺得困難重重而放棄。完美主義者則可調整自我評價的框架,瞭解任務結果不完美,不等於你個人無價值,將「事件結果」與「個人價值」分開,有助於放下對完美的執著。
2. 真的有「最好的選擇」嗎?
2. 真的有「最好的選擇」嗎?
每日睜眼,我們生活即充斥著各項選擇,小至出門穿著、早餐吃什麼,大至即將到來的升學、工作發展,以及戀愛成家的選擇。將這些選擇節點一一連成線,便勾勒出我們的生活節律與生命的樣貌。隨著我們成長,漸漸從父母、老師教導的框架出走,學習自己做主,並體會選擇後的成果/苦果。因此,當面臨困難的抉擇時,誰不想擁有一顆可以預見未來的水晶球,開啟上帝視角,幫助我們參透最佳的選擇。然而,「最好的選擇」真的存在嗎?

事實是我們無法同時經歷與比較平行時空下不同選項,所展開的歷程與結局,因此「最好的選擇」似乎成了偽命題。我們對最佳選擇的追求,或許反映我們內心對「未知」的焦慮與「正確」的執著,這樣的焦慮與擔憂是成長為獨立個體的必經考驗。但,

—— 生命並不是考試的單選題,並不存在最正確的單一解答,生命的本質或許更接近證明題 ——

在每個決定的當口,依據自己當時累積的知識、擁有的經驗為基礎,權衡後做出「當下」相對好的選擇。過於擔憂做出錯誤的決定,或以後見之明沉溺過去,產生當初捨棄的選項似乎是更佳解的幻象,是讓我們裹足不前、困守原地的陷阱。

生命各階段的選擇,僅是我們眾多生命轉折節點之一,有勇氣面對未知的試煉並做出選擇,才能展開下階段旅途的地圖,而真正能成就當初所選成為「最好的選擇」,則是你後續的執行行動,以及勇於承擔!
3. 如果一定要做選擇,做選擇之前,我們足夠了解自己嗎?
3. 如果一定要做選擇,做選擇之前,我們足夠了解自己嗎?
小時候在閱讀奇幻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我對主角愛麗絲在迷路時與神秘柴郡貓的一段對話印象深刻。當迷失方向的愛麗絲來到岔路口時,她向掛著神祕微笑的柴郡貓問道:「請你告訴我,我該走哪條路呢?」,柴郡貓答道:「這取決於你想去哪裡。」柴郡貓的這句話使我能安放面對重大選擇的焦慮,提醒自己閉眼、定心,聆聽內在的聲音。唯遵循內心指引,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生命初期,我們仰賴大量外在刺激誘發各面向的成長,這些外在刺激包含:成長環境(如:家庭、學校等)、重要他人的觀點(如:父母、師長、好朋友等),在與環境、他人的互動經驗,形塑我們的個性、思考及行為。但準備邁入下個成長階段的我們,再不能將自己置於只受外在牽引的被動角色。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曾說:「在『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空間,在此空間我們擁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回應,而我們選擇回應的方式,則決定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 若你期待自己成為嚮往的模樣,必須主動承擔成長的責任,勇敢直面成長的困惑,——

在一次次「我是誰?」的自我詰問與自我探索,慢慢地從在意與依賴外在的意見與評價,轉向自我認同、自我價值的建立,真實感受自己的存在。認識自己的過程雖不簡單,但如此才能創建獨屬於你的生命羅盤,在每個生命的岔路,避免背離自己的內心,而是做出「如我所是*」的選擇。

*註:我瞭解自己,我的思考、行動及追求與我的自我認同、價值觀一致。
4. 面對必須要揮別的事物與選項,我們如何「好好說再見」?
4. 面對必須要揮別的事物與選項,我們如何「好好說再見」?
在面臨選擇的糾結,除了「怎麼選出最好」的困惑,另一種則是「兼得的困難」。坊間有句流行語:「小孩才做選擇,我全都要!」似乎暗示長大後,我們將更有餘裕容納更多的選項,無須妥協。然而,大人亦得做選擇。身而為人,所擁有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當我們堅持「全都要!」而忽略這些客觀的限制條件,可能無法專心一志地成就任何一個選項,淪為汲汲營營想達成目標,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留心路途所見的學習與經歷。心理學家歐文.亞隆(Irvin Yalom)曾說:「當一個人可以接受選擇的有限性,才能優雅地長大。」轉變為大人的關鍵或許是在

—— 面對抉擇困難時,能夠清楚自己的目標、瞭解客觀的限制,——

不再任性妄為,而是更有智慧與底氣去承擔選擇後的結果。

但放棄任一選項,似乎意味著失去另一種可能性:失落、不捨、難過,甚至不甘、生氣的感受從胸口溢出,佔據我們的腦袋。這些感受讓我們不適,但若我們迴避取捨所帶來的情感,時空將停滯於此,唯有學習告別,才能繼續向前。那如何「好好說再見」呢?當你的心間湧出這些情緒浪潮,請在讓你感到安適的環境,給予自己一些時間,以你感到自在、舒服的方式(例如獨處發呆、閱讀、寫下記事,或有他人陪伴、聊天)慢慢地接納這些想法與情感。在好好安放與梳理後,原本波濤洶湧的情緒,將慢慢消退為薄浪,乘載著我們開啟下個生命旅程。情緒消減後,我們的大腦便有足夠的空間,重新展現彈性與創意,跳脫線性的因果關係的考量,思考我們所選的選項的多面性。意識每個放下的遺憾,亦是另一種自我的成全。讓我們在有限的客觀框架下,創建更精彩的生命經歷。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