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AL AND ERROR



我與我的#Hashtag

文|謝賀銘

圖|Ada Kang

Hashtag,這個英文字其實在十年前,才正式被收進牛津英語辭典。查查維基百科,它的中文喚作「主題標籤」,指的是一個井字號加上一個單字或詞彙,主要是名詞或形容詞,或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一句話。在社群網站的貼文或發文中,點下一個Hashtag,就會連到一篇又一篇跟井號後面這個字或這一句有關的其他貼文,數量到千到萬都有可能。

先從實體標籤,回推Hashtag出現的意義

如果看回這個字的中文翻譯,我們可以先來思考「標籤」的意義為何。標籤本來就是一種「工具」,想想書局買得到的白色自黏性標籤,紅色框長方形的那種。它原本的功用,就是將物品標示名稱或分門別類,具有「定義」和「整理」兩個最基本的使用意義。貼張自黏性標籤在一本空白筆記本上,在框內寫上「日記」,那這本筆記本也就一秒變日記 ; 搬家時把書桌下方抽屜的雜物放進一個紙箱、黏上一張標籤寫「書桌下方抽屜」,到了新家就知道這紙箱裡的東西該怎麼神速歸位。

以前提到「貼標籤」,或許比較是種限制

若是從這裡延伸到無形的「貼標籤」,那也就是去將人或事去定義或歸類,而這個或這些人/事原有具備的「條件」,便常是這個標籤的名稱來由。談到人的話,性別、年齡甚至種族都有可能變成是一種標籤,方便我們認識某個或某些人的特質,但這也不一定會是正面或中性的,它在某些情境的使用上會變成一種框架或成見,窄化了想像與認知。例如「亞洲人」可以是一個標籤,當一個人被貼上亞洲人的標籤,然後被描述為「你是亞洲人,所以你都只吃米飯,所以你會是⋯⋯」那就會引發所謂的「標籤效應」,隨之產生刻板印象或自我認同的障礙。因此才會出現所謂的「去標籤化」,去破除「既定」、拆解框架。

我與我的#Hashtag

現在提到「下Hashtag」,是在連通各種可能

然而當我們將「標籤」拉到現今的網際世界裡,去探究Hashtag,可以發現它依舊具有往昔提到標籤時的「定義」與「整理」兩個工具性,甚至更為強大。但相對於以前標籤代表的「你就是⋯⋯」這種容易窄化的單一定論,Hashtag的多重應用,就變為「你是⋯⋯,也是⋯⋯,更可以是⋯⋯」這樣開闊的見解,畢竟像在IG上,單一發文的Hashtag能給到多達三十個,等於能用三十個詞去「定位」這篇發文,建立起多種面向和面貌。

每標一個Hashtag,就是在做一個選擇

標註Hashtag,更包含著一個主動的「尋找」與「選擇」過程。當你看著一張自己在哆拉A夢大型公仔前的留影,在貼文到IG分享前,就得先思考在眾多詞彙裡,要去找到哪些適合形容這張相片的「主題」——日本、二次元、呆萌、藤子不二雄⋯⋯那麼按下「送出」之後,這張照片便能環環連結到其他與這些Hashtag相關的其他貼文。 在網路貼文多到滑不完的時代,Hashtag也能幫助資訊上的整理,有點像是一座路標。點擊Hashtag,就像是跟著路標一路踏進與那個字相關的宇宙,任你悠遊任你跳躍,而標籤一向具有的「方便性」,也就在這裡體現。

Hashtag就是一扇任意門,通往哪去由你決定

這麼看來,「下Hashtag」是一件多麽好玩的事,因為它開展了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連結,當我們「主動」地去「選擇」對的字,賦予人事物新的定義,也就正在開啟一扇又一扇的門。我們甚至可以自創新的字眼,自己造起那扇門,越多人跟著用,也就越有機會開啟一個新的現象,像是來自英國歌手酷娃恰莉(Charli XCX),就讓她的專輯名稱「Brat」變成今年最火熱的一個Hashtag,代表又酷又有態度的人,很有風格。 也就是說,未來我們可以將「下Hashtag」視為是一種創造——因為這是一個不怕想太多的時代,只怕卡住想得不夠多,Hashtag儘管多來一點,但記得動動腦,讓每個Hashtag的選擇都別具意義、都在開拓新的世界。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