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ME, MYSELF & I
Tag
Share
文|包叔平
圖|蛤蜊
談到「我」,或許你有不少疑問,也可能想過許多問題,例如「為什麼『我』是『我』?」「『我』好像和別人不一樣?」「什麼是『我』的樣子?」⋯⋯人的一生就像旅行,透過這趟旅程,我們得以看見自己。但是,你並不孤單,人類發展一路走來,許多哲學思想家前輩們,都在嘗試著思考這個大題,並從中探索可能的解答與心得,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體悟,或許會給你更多關於「我」的啟發。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在著作《第一哲學沈思集》當中,以多種面向的思考推理,印證了「我存在」是不可質疑的,因為不論如何思考,最終必有一個思考的「實施者」,就是「我」。
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不一樣,佛陀的「無我」想談的是「我們能否放下成見」,不管是對於他人還是自我,都能不帶著成見去看待,盡可能給予尊重與同理。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經歷與看法,但我們都用更開闊的心,看待這個「不同」。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句話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總結,當中也可以見到他的遠大理想:三十歲的他學有所成,樂於分享;四十歲的他,自我認知與價值觀更加穩定成熟,堅定且不困惑,這不就是對自我的實現與理解嗎。
「主體」就是「自我」,主體哲學即是探討自我的構成與認識,與他人的連結,和自我的存在。透過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以及有意識地行動,他才真正成為「主體」。透過與人的連結,我們有機會更認識與意識自己的模樣與想法。
在《逍遙遊》裡莊子提到「至人無己」,給了人們一個特別的啟示——「我們生而為人,究竟能不能擺脫世俗的規範,順應萬物之道,進而看見真正的自我?」「做自己」並非是成為那個被定義的「自己」(就像他說真正的聖人心中,不該是為了「成為聖人」),這即是莊子所說的自在!
在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觀點中,人類可以不只是「為生存而生存」,而是發揚自己的主體性,實現自我意志,這便是他心中認為的「超人」——不斷自我超越,積極探索生命意義,有旺盛創造力與思想的人。
「存在主義」的特色強調人類的存在、選擇與自由。法國哲學家沙特在其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中提到,人首先存在,而隨著世界的變動,人開始有了意願並付諸行動實現。我們是赤裸裸地存在著,我們也有其自由,可以去創造與實現自我。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