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SEEKING ADVICE
Tag
Share
文|陳頤華
圖|陳頤華
25歲時的因緣際會,讓她決定走上自己的道路,做想做的事。刊物《秋刀魚》創立的背後,除了看到編輯工作的用心良苦、對於思考的衡量篩選、審美與文化傳遞的堅持,也讓陳頤華在當中看見了自己。
國小時期非常抗拒寫閱讀心得。當時遇見一位給我鼓勵與勇氣的班導師,他引導我閱讀、寫下自己的感受。從哭著寫作業,到學期結束前累積了一整疊心得,我與自己對話,看見書中主角的故事,試想:「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漸漸地閱讀不只是一門作業,咀嚼過書本後的自我筆記也成為寫作靈感,引領我踏上文字之路。從青少年作文比賽到大學進入校園報社,終於在「編輯」這個身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讓自己在一篇篇報導文章中,繼續探索世界。
求學時期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會是很棒的一件事。大學並非就讀傳播科系,因此跨系遇見不同背景,卻同樣喜愛雜誌的愛好者。我們一起「翻」雜誌,透過主題切角、攝影美感、設計細節、裝幀與紙質,體悟雜誌不僅將文字與美術融為最棒的總和,更記錄時代的片刻。影響我最深的是早年的日本雜誌《BRUTUS》,與英國的全球性議題雜誌《Monocle》,前者開啟我對生活當中天馬行空的企劃力、後者開拓我對世界社經政治有最前瞻的視野。
大學畢業後始終沒有錄取理想的媒體記者工作,於是回到校園擔任學校報社編輯。雖然都是些平淡的報導內容,卻成為我累積編輯基本功的練習場,假日則繼續與同好們進行雜誌讀書會。25歲這年,太陽花學運啟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決定做出更堅定的表述,以募資形式籌措雜誌製作的第一桶金。《秋刀魚》雖然是一本日本文化誌,但卻紮實地從台灣觀點出發,記錄這個世代在台日間吸收設計、藝術、音樂、美食,與看著動漫或著迷偶像文化長大的人們。我們想用一本雜誌,記錄當代台灣生活中的一群人,如何用同一種生活態度繼續往前行。
「歡迎光臨京都旅宿」
「Taiwan ⟷ Japan 20代的我們」
25歲的我,為了企劃主題興奮地熬夜寫稿、為了發行雜誌四處籌錢印製刊物;這個時期的我,艱辛卻因為實踐理想中的內容而感到滿足。 30歲的我,雜誌社運上軌道、有了幾名員工,開始學習如何把自己的意志與團隊達成共識、在浪漫與理性間拉扯;這時期的我,不只是一名編輯,更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管理者。 35歲的我,抽離了部分的執著,讓「內容」與「經營」達到適度的平衡,與20代的新進編輯們繼續完成新企劃,在每次腦力激盪中,找到不同世代的新火花。這時期的我對自己說:就算重來一次,我還是感謝25歲的自己,願意走出沒有人走過的路,沿路摸索每個時期,都在成長的自己。
編輯是世界上最棒的職業!你可以體驗不同職業的人生、走入各種生活的場域、記錄當下社會輪廓;最大的挑戰,是編輯具有「前瞻」使命,必須替讀者找到未來性:接下來該關注什麼、該如何過生活、該如何勇敢向前。這也是編輯最困難的地方,你必須打開敏銳度,洞察一切,在快速的資訊中去蕪存菁、在慢速的自我認同中找到價值。
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媒體」不再是一種吸收知識的平台,「編輯」才是能創造價值觀的所在。人人都能獲取情報,而編輯卻能創造消化過後的「觀點」。你不用急於追求最快最新,而是創造你的視角、做出能打動自己的企劃。當每個人都能如此自我探索、向外發展,那麼世界上就會有成千上萬的觀點,彼此碰撞,然後激發出異同間,最美的火花。
很多人都說,紙本是夕陽產業。我們創刊的時候是如此,十年後的現在,仍有人這麼認為。 作為獨立發行的刊物,我們相信,紙本與網路應該是相互圓滿的存在。紙本能完整呈現議題的深度價值、可觸摸到精挑細選後的質地;網路可以串連世界、可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編輯,應該要擁抱新事物,同時對舊有模式提出挑戰,「紙本」不會只是情懷,更可以是一種永存的載體,只要你喜歡閱讀,紙本就不會消失。
十年,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相信,思想是自由的,文化是多變的,交流就像是有高有低的海水。《秋刀魚》作為一隻悠游在亞洲文化黑潮中的刊物,將會繼續用紀錄當代的內容,推波屬於此刻的浪花。
日式精神裡,有一種「侘寂(Wabisabi)」的哲學理念,意指欣賞所有本質上「不完美、無常和不完整」的美。人生其實沒有什麼事是永遠的、是最美好的,學習接受不完整的自己,就是最好的當下。這樣的信念,讓我在創作與創業的歷程中,接受行雲流水的變動,凡事都有最好的安排,任何的結果,都會在它該有的位置上,發出光芒。
來自日本具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都築響一的著作《圈外編輯》,不只紀錄「傳說級」雜誌人的工作樣態,更是將雜誌魂發揮淋漓盡致。就算近70歲的高齡,他仍接受年輕人挑戰、學習新事物,所謂的編輯,就應該像他一樣持續創造新視野。當然也推薦給大家,日本文化誌《秋刀魚》,每期帶你認識一種台日文化的切面,感受嶄新的文化體驗。
在日本採訪工作時,被日本媒體報導「來自台灣的媒體」,日本電視台播放時,大家興奮地拍照紀念
在日本採訪設計師三宅一成
到日本鯖江採訪眼鏡職人,自己也做一副獨一無二的手工眼鏡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