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MY MULTIPLE ROLES
Tag
Share
文|臨床心理師林雨璇
圖|Oscar
「我,是如何存在呢?」你心中是否曾經閃過這個疑問呢? 在虛擬與現實交界日漸模糊的現代,網路上的世界就是日常的延伸,我們能存在之處,變得無限寬廣。現實生活我們不是奇異博士無法穿越時空,但可以徜徉在不同的社群平台,跳躍在各個網路的平行宇宙,嘗試在不同的社群展現多種面向的自我,或是挖建專屬的秘密樹洞。 懂的,都懂吧?!那些所謂IG等等社群平台大帳、小帳、摯友帳之必要性!這些帳號以我為中心,向外拓展出一層層同心圓,就像撥洋蔥,由我決定誰才可以接近真正的核心,看到真實的自我。同時我們會選擇在不同的社群平台(或者更接近舞台),展示、放大我們的某些特質,並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不知不覺或有意為之的建立自己的人設。
這些分散在不同社群平台的「我」,總讓我想到《哈利波特》湯姆・瑞斗(也稱為佛地魔)的分靈體故事。我們將代表「我」的部分,存放於不同的社群平台,這些ID都是屬於我的部分靈魂與意志的延伸。(僅是行為類比,當然不是原著的邪惡黑魔法啦!) 身為網路原生代,你們所經歷的成長經歷與大人們大大不同。不僅需要在現實生活經歷成長,同時需要顧及網路世界,建立自我形象與認同。網路社群成為探索自我與互動的重要方式,這也代表平台的朋友、路人對我的評價都是形塑「我」的重要來源,人與人之間相較之前的時代,雖更容易接觸、交流,卻也容易讓我們在資訊過載、眾聲沸騰之中迷失方向。這是屬於你們這代成長的特有挑戰!
「我只是在尋找一個能夠看見我所見、感覺我所感覺的人。」《媽的多重宇宙》點出我們內心期待與人的關注、連結,渴望他人接納我們。但在什麼都得修修、套套濾鏡的時代,他人是否可以接受真實的自我呢?在成為「我自己」與「他人眼中的我」之間,究竟我是誰? 在成長的過程,因為對與他人連結的本能,讓我們不自覺在意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與評價,但其實最重要、最具決定性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每個社群平台的ID都來自於我對自己的部分認同與特質延伸,「它們」分別是我的其一面向,確實是「我」,當然也不足以代表完整的「我」!有時為了迎合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而刻意改變或展演自己的某部分,看似獲得他人肯定,與他人連結。但刻意為之的人設,或許會因不能吐露真實的自己而感到格外孤獨。
穿梭在眾多的社群平台,建立不同的代表自我的ID(自我認同)、關注他人對你的認同,卻可能像湯姆・瑞斗給我們的警示寓言,在網路社群的片面自我,讓我們心靈更顯脆弱與茫然。我們所能掌握與真正力量來源,來自對自己真實面貌(外表、性格、能力等等)的接納。所以,與其浮沉在他人檢視眼光,不如咻咻咻!呼喚我們散落的社群ID,合體!還我真實原型! 「找到自己心中的原石,是需要花時間琢磨的喔!是一件很費事的工程。」(吉卜力的《心之谷》)真實的自己就是原石,必須向內發掘與形塑,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功課。惟有接受、肯定自己,才能擁抱與享受真實的生命。自我探索是一生的功課(你沒聽錯,在你經歷青少年探索自我的歷程,你的父母、老師或許也正在經歷中年自我認同的危機!)與值回票價的旅程。期待你已經踏上認識與接納自我的生命旅途。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