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邊聽邊睡的音樂會

Max Richter 的八小時舒眠曲計畫

文|謝賀銘

圖|Aly Lin

你聽過最久的音樂會有多長呢?假如今天挑戰你連聽八小時的音樂,而且是同一首曲子,你有辦法嗎?如果有一場八小時的音樂會,是要你邊睡邊聽的,你會有興趣參加嗎?

在音樂家表演時 歡迎你沈沈睡去
在音樂家表演時 歡迎你沈沈睡去
英國作曲家麥克斯・李希特(Max Richter),就辦過了好幾場八小時延續不斷,名為《舒眠曲》(Sleep)的音樂會。對,李希特希望你聽著他和管弦樂團的現場演出,讓音樂進入耳畔,再放鬆你的大腦、你的身體,讓你呼呼大睡,就像一場儀式般。這幾場音樂會當中,有的甚至辦在戶外,你可帶著睡袋和枕頭,來到月光下的戶外廣場,等著琴鍵按下的第一個聲音響起,然後就這麼睡去。

「當我們沉睡時,並不是真的缺席在這個世界上,只是處在不同的感知狀態。」李希特並不是真想要催眠聽眾,他更想知道在睡眠時,音樂將如何進到意識裡,於是他譜出了這個有著 31 個章節的新古典樂章。
有科學根據的「睡眠音樂」
有科學根據的「睡眠音樂」
《舒眠曲》最大的特色,就在於「重複性」。李希特曾請教神經系統科學家大衛・伊格爾曼(David Eagleman),想證實他對於「睡眠音樂」的想法是有根據的。於是伊格爾曼建議李希特,去看些關於聲音與「睡眠意識」如何整併的研究。他們開始討論到睡眠期間,音樂的重複性會如何在腦中運作。一般來說,當我們熟睡時,如果頭上安裝電極,能測到睡眠期間在腦內出現的緩慢電波,所以伊格爾曼建議李希特,可以讓樂章的節奏,符合沉睡大腦裡的慢波,而「重複性」便適用於創造這種穩定、規律的節奏。所以在《舒眠曲》裡,不管是鋼琴的琴音,或是人聲的吟唱,會像迴圈一樣,每個小節重複又重複,之後則變得好像一個個平穩起伏的波,持續地擴展開來。此外,伊格爾曼也指出,人體有約八百六十億個神經細胞,平常都各自在處理自己的事,但當我們在《舒眠曲》的音樂會睡著時,這些細胞就變成一個群體在運行,好比一起約好去參加這場演奏會一樣。

讓大腦進入深層休眠 醒來會更有精神

《舒眠曲》的誕生過程中,還有另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李希特的妻子尤莉亞。在他們的孩子還年幼時,她因為得照顧小孩,總是無法出席李希特的音樂會。但當音樂會開始得以線上轉播後,尤莉亞就能遠距收聽李希特在世界各處舉辦的演奏會。但有時李希特在地球的另一端,因為時差,尤莉亞會剛好處在精疲力盡的午夜時分,所以聽著演奏會時,難免會感到昏昏欲睡。但她發現,邊聽著李希特的音樂進入夢鄉時,這種半睡半醒的感覺,就好像在一個極其夢幻的空間裡出入,變成一種難能可貴的聆聽體驗。而尤莉亞的聆聽經驗讓李希特更確信,他譜寫的曲子,能以某種形式,創造出那樣的夢境空間,讓聽者與自己的意識對話。 李希特認為,所謂的「睡眠意識」,是有效用且具有價值的,這個意識對於建構我們清醒時的生活,更是重要至極。《舒眠曲》無疑就透過它八小時又二十四分鐘的特殊時長,以及不斷反覆的樂音,來讓我們一邊進入沉睡狀態、一邊聆聽,於是音樂就這麼被引導進睡眠意識的邊界裡。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