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GER DRUMMING ARTIST


用 Beat 為耳朵放鬆

專訪音樂人 PUZZLEMAN

採訪整理|黃映嘉

當電子音樂遇上自然聲響,會融合出什麼樣的聆聽魔力?擅長為 Beat(節拍音樂)注入靈魂的 PUZZLEMAN,對於生活中的聲響都抱持好奇心,不僅會將它們收錄下來,更是不斷於腦中編輯節拍,再一邊以手指敲擊 MPC(註),彈出迷幻的電子節奏,一邊混入各種特殊音色,讓聲響呈現多元律動感。聽著聽著,身體彷彿墜入 PUZZLEMAN 編織出來的世界,既柔軟又舒適,耳朵好像正被輕輕按摩著,無論什麼時候點開來聽,都能讓身心有所慰藉。

PUZZLEMAN
PUZZLEMAN

台灣 Finger Drumming 代表人物,擅長運用隨手錄下的聲音,以 MPC 電子聲響創作出生命中的不同閱歷,同時帶領聽者進入迷幻搖擺的世界。除了 Finger Drumming,PUZZLEMAN 也創辦了「黑熊部落」音樂祭,希望透過露營結合音樂、活動、市集,讓大家能發現戶外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顏社 KAO!INC.
《睏前愛用 PUZZLEMAN》。@顏社 KAO!INC.

起源

想請問 PUZZLEMAN 從小的音樂養成?

第一個學習的樂器是鋼琴,但是某天在我爸車上聽到投機者樂團(The Ventures)的歌,當時覺得超好聽,就問爸爸這是什麼聲音,他回答:「電吉他」。但家裡附近沒人在教這項樂器,只好先學古典吉他,過了一年之後才正式接觸電吉他。有一部卡通也啟蒙我對音樂想法,那就是《超時空要塞》,還記得主角需要駕駛機器人,然後會用彈吉他跟唱歌的方式,把聲音變成能量打敗壞人,我就從那時候對樂團有概念。

那是什麼時候開始對電子音樂有興趣呢?

雖然陸續接觸龐克、雷鬼、爵士、嘻哈,但某天在 YouTube 上看到日本 DJ 雙人組「HIFANA」,運用 MPC 做出 Finger Drumming(手指鼓節奏)覺得非常帥,於是就一股腦投入這個世界。當時為了研究如何做節奏,上網買了二手的 MPC 1000,從說明書開始認識這台機器,並且慢慢摸索它的功能。我還曾憧憬把 MPC 塞到腳踏車包包裡,然後騎車到處去表演,結果這個願望一直沒能實現,因為每次出去東西都會不小心帶太多。

你會如何定義自己的創作風格與特色呢?

我會希望用音樂讓大家放輕鬆,講救贖又太沉重,但至少可以獲得一些慰藉。畢竟現代人擁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其實很多事都可以看開一點,我現在蠻多時候都在傳遞這些事情。因此在創作的曲風上,都會偏向比較能放鬆的聲響,例如 Lofi Hip Hop、Mellow Hip Hop、Jazz Hip Hop 這些類型。

喜好

PUZZLEMAN 近期喜歡聆聽的類型或推薦歌單?

近期喜歡帶有民族風格的音樂,例如 Saib 的《Mushroom Samba》,編曲裡頭加入的打擊樂器,很有 Bossa Nova 氣息。墨西哥歌手 Chavela Vargas 的《En El Último Trago》也很推薦,因為我一直很喜歡墨西哥風格音樂,最早是在阿莫多瓦導演的電影原聲帶合輯中聽到這首歌。另外古巴樂團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的《Bruca Manigua》開頭的管弦樂,聽起來很有時代華麗感,也讓我印象深刻。另外,最近很紅的日劇《First Love》裡,有一首 Nico 唱的《These Days》我也很喜歡,每次聽到這首都會想到年輕的自己。

聆聽數量很龐大的你,通常會使用什麼播放工具呢?

我其實都是用手機播放音樂比較多耶,不太會用音響,對音質也不太計較,通常都是沖咖啡、洗衣服、曬衣服時放著聽。我覺得方便很重要,希望想聽某一首歌時可以快速播出來,不然情緒很容易就過去了。就跟我創作的情形一樣,靈感一來就會馬上用手機錄,或是使用音樂編輯 App 直接處理,手機在我生命佔了很重要的位子。

想了解 PUZZLEMAN 對於周遭的聲響會有多敏銳?聽得多仔細?

聽到有興趣的聲音之後,我都會去想像長成旋律的樣子,又或是隨意拿到東西,就會敲敲看、壓壓看,看它能創造出什麼樣的節奏。例如我現在按壓手中的自動筆,它的「咖噠」聲,搭配電子節奏的「茲」聲,就可以湊出「咖噠、咖噠、茲茲」的拍子。還有些令人在意的聲音,例如速食店的垃圾桶蓋子,若是沒有上油,丟垃圾時都會發出「唧唧」聲響,我就覺得很酷很喜歡,想把它進一步變成創作元素。 另外,我對「擬音」也很有興趣,經常會買些能發出聲音的小玩具。像是在泰國就買了青蛙外形的木製玩具,拿起玩具附的木棍,去刮青蛙表面的凹槽,就會發出呱呱聲響,非常有趣。又或是在淡水老街發現的玩具哨子,吹出來是某種鳥類的啾啾聲,還有模仿蟬聲的玩具,這些都讓我很著迷。其實回歸到我在做的電子音樂,也都是在模仿自然的聲音,因此對於「擬音」的效果跟物品我都會特別敏銳。

目前收錄到的聲音中,有那些素材創作起來很喜歡、很有成就感?

之前曾在爬山途中錄到暮蟬高頻的「唧唧」聲,後來將這個聲音放在《睏前愛用 PUZZLEMAN》裡一首名為《忘》的曲子。還記得在發行專輯前,我把 Demo 帶去露營時播放,當《忘》這首一出來,音樂裡的暮蟬聲音,跟現實山林裡的蟬鳴融在一起,當下的心情非常感動,那是一種結合溫度、濕度、聲響的 5D 體驗。最近收集到的有趣素材,是露營時錄到山羌聲,就是大家熟知罵髒話的聲音。這首歌的編曲我朝著獵奇的方向前進,希望呈現有精靈在夜晚樹林裡跳舞的感覺。

嘗試

將自然聲響與電子音樂結合,可以為聆聽開啟什麼樣的想像?

有關音樂的風格定位,我們其實尋找了好一陣子,通常對於自然聲響,大家都會覺得是背景音,因此我們想做得更像音樂。例如試著把音調凸顯出來,讓它有音階變化,然後再與其他樂器融合在一起;又或是,讓自然聲響變得有節奏,但是又要讓聆聽者聽出原貌,從中感受到聲響的轉化過程。

野外 LIVE 的企畫起源是什麼,開啟企劃之後對於聆聽跟創作有什麼改變嗎?

我覺有很多活動可以幫助我們舒緩情緒,例如露營跟瑜珈,所以我們也曾結合演奏跟瑜珈一起進行,戶外音樂祭也是一樣的概念,可以在露營時聽音樂,讓自己徹底放鬆。而我自己很常在露營時帶著機器去做音樂,在自然環境中感受特別的律動,同時想像可以創作出什麼樣的樂曲。 後來,更收到台東設計中心邀請,進行「BEAT 東山海 VanLife In Taitung」音樂採集計畫,我們更是挑戰在竹筏上演出,或是將器材放在石頭上,讓音樂可以跟各種媒介融合,打破在 Live House 聆聽音樂的習慣。所以呀,我之後也有一個瘋狂的想法,就是帶著觀眾坐在竹筏或是 SUP 上,然後把音響架在附近的樹林裡,這樣大家可以或坐或躺,或是把下半身泡在海裡也沒關係,用很自在、貼近自然的方式聆聽演出。

在聆聽喜歡的音樂時,有什麼專屬於自己的儀式感嗎?

像我之前出《上山採樣:YANG MING BEATS》的卡帶專輯,就是覺得卡帶這種媒介很有儀式感。例如我現在在沖咖啡時,就會拿出老式收音機,播放卡通《超時空要塞》的原聲帶,當我在調整錄音機按鈕時,或是聽完 A 面要進行回帶時,當下的體驗就非常迷人。另外聆聽卡帶時,經常會有無法預期的雜訊,那樣的聲音搭配沖煮咖啡的時光,就非常有儀式性。 (註) MPC,中文稱取樣機,為 Music Production Center 縮寫。是可製作節奏編輯作曲的數位樂器設備,可從零開始,完成樂曲的取樣、演奏、錄音、編輯、混音等需求,一機就能創作音樂。

經常從事戶外活動的 PUZZLEMAN,也成功將電子音樂帶到大自然,讓各種聲響融合在一起,爲聆聽帶來更多元的體驗。@顏社 KAO!INC.
因爲爸爸在車上播放的音樂,開啟 PUZZLEMAN 對樂團的認識,進而學習了電吉他,更在後來表演中,結合 MPC ㄧ同演出。@顏社 KAO!INC.
將電子音樂結合瑜珈活動,實踐 PUZZLEMAN 認爲聆聽音樂就該好好放鬆的理念。@顏社 KAO!INC.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