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YEAR'S RECIPES


佛跳牆的一盅鮮美台味:精銳盡出

文、照片|毛奇

圖|小橄欖工作室

在過年期間,你最期待的除了放假與家人團聚,可能就是香氣撲鼻的年夜菜了。其中,每年都會有一甕聞起來超香又用料豐盛的罈子,但你大概從來說不出自己吞下肚的有什麼,有些 QQ彈彈的口感、有些厚實的肉塊、有些吸飽湯汁的菇……它就是佛跳牆!想知道自己腹中進了哪些美味,就快看看食材放大鏡吧。

佛跳牆這道年菜,光是名稱就帶有戲劇性,「香的連佛祖都受不了,想要爬牆過來喝!」即便你不一定喝過,但一定聽過這道台灣年菜與閩菜裡名氣最響亮的豐盛湯品。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幾個說法,有人說是新嫁娘帶來的豐盛料理,有人說是小和尚偷吃葷的創意料理,最為可信的應該是福建福州有位官銀局的夫人來自浙江,她把豐盛好料乾貨與豬腳蹄尖等食材,放在紹興酒罈,再以小火煨製成佳餚。 佛跳牆起源於福建福州,福州師傅菜色風格影響傳統台灣菜甚多,這道湯品就能看出沿海地帶居民的料理特性⸺擅長烹調海鮮以及處理乾貨,通常以雞高湯為底,放入各式高級食材,尤重「泡發」乾貨的技術,且會事先炸煮食材,再於甕中燉煮而成。 佛跳牆使用的食材極為豐富,一般來說會有:栗子、排骨、雞肉、豬腳、蹄筋、魚皮、鮑魚、干貝、花膠、鳥蛋、海參及乾貨海鮮等。因為不同食材的特性會影響最終風味,甕中疊放食材的次序對整鍋蒸煮的佛跳牆也是門學問:

佛跳牆的一盅鮮美台味:精銳盡出
◆耐壓耐煮需要入味的食材要放在底層,比如豬腳、排骨酥、豬肚,或是容易融化讓湯變混濁的炸芋頭也要放最下面。
◆中間一層則放入較為清爽的食材,如草菇、筍塊、竹笙、栗子、黑棗等,再疊上一些有辛香及油香的食材,如香菇、蒜、蔥。
◆最上面通常喜歡放些上相的高檔食材,如乾貨泡發的魚皮、花膠、蹄筋、鮑魚。

台式佛跳牆非常重視「炸」的步驟,芋頭、蒜頭及鵪鶉蛋等食材會先乾炸再入甕熬煮,湯底喝起來會較濃稠油潤。台式佛跳牆另一項特點是會加入在地的特色辛香料,像是「紅蔥頭、三星蔥、台灣蒜頭」,讓湯頭散發獨特的香氣與甘美,再加上芋頭、扁魚、筍絲等食材,形塑出獨特的台灣風味。
❶ 干貝與香菇先用酒水泡發,泡發的湯汁留用。
❷ 芋頭切成適當大小炸過。
❸ 炸蒜頭瓣(或使用油蔥酥)。
❹ 排骨跟鳥蛋先用醬油醃1小時,再下鍋油炸,排骨沾地瓜粉油炸。
❺ 豬腳燙熟。
❻ 把竹筍、香菇、杏鮑菇、栗子、蝦乾、炸過的排骨、豬腳、芋頭、炸蒜等在鍋中排好,倒入雞湯與紹興酒炊煮,最後以白胡椒調味。
干貝
干貝
可以用米酒泡發後再料理,泡開干貝的湯汁鮮美,非常適合拿來入菜。
油蔥酥
油蔥酥
使用豬油把紅蔥頭片炸酥炸乾,高溫下,動物油脂和紅蔥頭片轉化成迷人的金黃,帶出極具鑑別度的台式香氣。
醬油
醬油
來自大豆轉化而成的鹹鮮味,是料理的好幫手。
鳥蛋
鳥蛋
用醬油醃到入味後油炸,再入甕。
芋頭
芋頭
切塊油炸定型後放入罈中蒸煮,可以避免湯品過於混濁。這款帶著灰紫色的芬芳厚實的根莖類,是亞洲菜和台灣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排骨
排骨
先用肉桂、胡椒、蒜頭、米酒、醬油醃過,裹上地瓜粉後再來炸,是「濕炸」的技巧。
白胡椒
白胡椒
選一種最常出現的台味香料,必定是白胡椒!講究的台菜餐廳會特別挑選高品質的白胡椒研磨使用。
豬腳
豬腳
如果想要比較清澈的湯底,可用燙熟後的豬腳入湯。
栗子
栗子
可以選擇新鮮的栗子或是用乾貨泡發,用「乾炸」過的栗子煮湯會讓湯底更濃厚,甜香鬆軟的栗子吸附湯汁後也會更多汁可口。
紹興酒
紹興酒
佛跳牆的發源地福州,傳統上會加入以穀物釀造的黃酒、糟酒來調味並增加香氣。
香菇
香菇
香菇「烤後炸」再入湯,香氣會更為明顯。香菇種類很多,可大可小,其中花菇雖然泡發時間長,但肉厚,咬起來有Q彈口感。

喜氣洋洋的「紅」怎麼來?

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名譽教授曾啟雄

圖|Getty Images
紅色,在甲骨文中,以赤、朱和丹三字的形態出現。至於現今代表紅色的主力漢字「紅」字,則是稍晚才出現,其他尚有緋(ㄈㄟ)、縓(ㄑㄩㄢˊ)、赬 (ㄔㄥ)、絳(ㄐ一ㄤˋ) 、纁(ㄒㄩㄣ)等字,共同組成紅色龐大的文字表達系統。這些字,分別用以表達淺紅、深紅、偏紫或偏橙的紅色,因此可以說紅字,指涉的範圍非常大,並不單單指特定的一個色而已。

從甲骨文時期開始,紅色的單字逐漸發展,但數量少於表達黑色的單字。不過,可以用複數的漢字組合成詞彙來補足表達的缺漏。在色彩上,這被稱為色彩詞,大都是以形容詞+主詞的方式表達,譬如深(形容詞)+紅(主詞)。有時也會顛倒過來使用,如台語的「紅記記、紅帕帕」。更特殊的是倒置的形容詞,是以兩個相同字來加以強調,形成台灣語言上的特殊性,客家話裡,亦有此類似的表達。

根據文字學家的推測,甲骨文中的「赤」字剛開始並不是用於表達色彩的字,而是用於祭祀。有點類似現在道教中過火的儀式,因為赤的甲骨文是由上方的大與下方的火組合而成,大字的形狀指的是人,人從火上面跨過去,代表去霉運的意涵。因此,赤字就帶有火的特性,有光線、熱量等正面意義,也意味著毀滅、燒焦等負面意義。 其次,根據甲骨文的形狀,朱與丹兩字都與地底下的礦物質有關,其中最紅的莫過於朱砂,其他則可能是紅土。至於「紅」字,是比較晚才出現的漢字。根據《說文解字》,紅字所表現的色彩是「赤白色也」,意指紅是由赤色和白色相混而成,你可以試試看用水彩調色,就會得到粉紅色。這說明在中國漢朝時,紅字所表達的並不是現今的大紅色,而是粉紅色。所以同樣使用漢字的日本,「紅」字至今仍保留粉紅色的意涵,而大紅色則使用「赤」字。 由此可見,在不同國家,色彩的表達有其各自的意義。譬如過年台灣習慣使用紅包,代表喜氣洋洋,但在日本則使用白包,再搭配一點點的紅色點綴。一般祝壽禮金也使用白包,配上些許紅或金色,以表達祝賀之意。假如有機會收到日本人的紅包時,千萬別因為是白包而有所誤解。如果怕觸霉頭,可以把禮金收下,白包裡面再放個五元,表示有緣來相會,送還也不失禮。 而同樣是過年,馬來西亞遵循伊斯蘭教禮俗,送的可是綠包。文化、信仰不同,竟會導致色彩使用的差異如此之大。這些顏色的指稱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變化、意義也隨之發酵,並產生了使用差異,形成各國文化的特色。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