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MAPS
Share
文|城市觀察家 林思駿
日本地理學者若林芳樹的著作《地圖會說謊》當中提到,Google Maps 的發明使得「地圖」的形式和效能產生大幅度的轉變,甚至把這樣的變化稱為「地圖界的革命」也不為過。但科技的進步也帶來了一項意料之外的副作用:數位地圖的發明使得我們不再需要費心認識城市空間。我們可以將對街道、公園的地址及方位儲存在「大腦以外的地方」,需要找路的時候只要拿出手機查看即可⸺如此一來,我們的大腦也會自動判定許多知識並「不需要被記憶」而自動忘記,此現象被美國的心理學家史帕羅(Besty Sparrow)稱之為「谷歌效應(Google Effect)」。 舉個例子來說,十年前的計程車司機對於城市的掌握理解之高,與今日非常依賴「導航地圖」的專職駕駛截然不同。電影《落日殺神》的主角馬克斯可以隨口說出哪條路幾點會塞車、哪裡的紅綠燈較多、哪段路應該走高架橋較好,依據他的行車經驗提供客人一段最「省時快速」的路線;然而,如今多數駕駛人(包括新興的 UBER 司機)長期使用數位地圖導航,對於城市的理解變得更為片段且零碎。根據上述的情況,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合理推測,過往像計程車司機這樣的「認路達人」,其所具備的「熟記一座城市道路及街道的空間認知能力」,或許也將被數位工具取代而漸漸弱化、失傳。 而 Google Maps 這類能輔助工作及生活的數位工具雖然為人類帶來方便,卻使得我們與生俱來的某些生物日非常依賴「導航地圖」的專職駕駛截然不同。電影《落日殺神》的主角馬克斯可以隨口說出哪條路幾點會塞車、哪裡的紅綠燈較多、哪段路應該走高架橋較好,依據他的行車經驗提供客人一段最「省時快速」的路線;然而,如今多數駕駛人(包括新興的 UBER 司機)長期使用數位地圖導航,對於城市的理解變得更為片段且零碎。根據上述的情況,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合理推測,過往像計程車司機這樣的「認路達人」,其所具備的「熟記一座城市道路及街道的空間認知能力」,或許也將被數位工具取代而漸漸弱化、失傳。 然而,在電腦製圖技術愈來愈進步的 21 世紀,數位地圖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鑒於數位地圖精確、即時又唾手可得,或許我們更應該重新思考「紙本地圖」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拜科技所賜,我們如今幾乎已能將「尋找目的地」的需求放心交給數位導航,因此,紙本地圖的意義應該要跳脫傳統的「找路」功能,向讀者傳達不一樣的空間資訊才行。 以「在地偏好工作室」近年來製作紙本摺頁地圖的經驗來說,主要的設計考量一直都不是「寫實或精準地呈現當地景物及道路網」,比起客觀如實地描繪地理風貌或街道格局,我們更加注重如何透過地圖圖面表現「地方的獨有特質」。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