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 NEUTRALITY


羨慕、挫折與成長:

如何在比較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文|諮商心理師、Podcaster、Youtuber 海苔熊

圖|洪若薰

滑著社群,同學A比賽得名,你按了愛心卻心裡不是滋味,因為自己第一關就被刷掉;接著看到班上核心團體拍的APT模仿影片,動作剪接超到位;放學時,同學B的籃球隊男友拎著手搖飲來接她,甜得閃瞎眾人。再看看自己,功課普通、社團無感、IG追蹤數是個位數,連一次戀愛都沒有談過。你不禁懷疑:大家都那麼厲害,我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如何在比較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自我、關係、身體的劇烈旋風

你知道毛毛蟲是怎麼變成蝴蝶的嗎?牠必須將自己融化成汁液,讓成蟲盤吸收養分, 最終破蛹而出。青少年時期的你,也會經歷類似的自我懷疑,問自己:我是誰?我的價值是什麼?我為什麼要活著? 心理學家稱這為「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你可能覺得每天都很煩,做什麼都不對,爸媽碎碎念,身邊沒人懂你,甚至連你自己都不懂自己。其實,你正經歷自我、關係、身體的三重旋風!

1
社群時代的自我是一種很矛盾的狀態

陳品皓心理師在《過曝時代》中提到,青少年正處於「自我期待」(Self-Expectations) 與「自卑心態」(Inferiority Complex)的拉扯中⸺一方面想像韓國明星或電競選手一樣優秀,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比不上;既想像他們一樣厲害,又不想完全成為他們, 連自己都覺得難搞。

2
社群世代的人際關係是無法下線的

下課後,你可能還在擔心同學的留言或限時動態是不是在講你。線上的人際關係看似方便,但其實是一種「不足夠」的人際關係。對方可能一邊聊天一邊忙其他事,讓你在建立深入關係時感到焦慮⸺他讀了嗎?這個已讀和貼圖什麼意思?為什麼之前回覆頻繁,現在卻冷淡?

3
別忘了你的身心正在長大當中

在這個階段,你可能對性產生好奇,甚至被圖片或資訊吸引,想延續這種美好的感覺。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指出,大腦發展如同一輛車:10到14歲啟動引擎,14到17歲裝上煞車,17歲後才能穩定掌控方向盤。所以,這段時間如果覺得自己衝動、不冷靜,其實很正常。

情緒無風帶:找到你心中的颱風眼

那要如何站穩自己呢?以颱風為喻,不論外面的風浪再大,颱風眼是沒有任何風雨的, 面對自我、人際、大腦的動盪,穩住自己的方法就是找到這一顆「眼睛」。這裡提供三個具體的做法:

1
心靈防空洞

不管是在學校受委屈,還是自尋煩惱,不妨在腦中想像一個灰熊冬眠的洞穴:黃澄澄的燈光、充足的食物和飲水,還有你喜歡的偶像壁貼。當撐不住時,閉上眼睛,1秒切換到這個空間。如果可以,也可以用AI工具或其他軟體畫下來,佈置成你喜歡的樣子。

2
誇誇箱

羨慕妒恨是天經地義的,在這個年紀要不跟別人比較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正在尋找楷模和前進的方向。有時候,適度的比較反而能成為推動力。但別只記得自己的不足, 也要記得那些輝煌的時刻。可以在手機開個相簿,存下朋友的鼓勵、遊戲戰績,或記錄美好瞬間,比如同學請你喝紅茶、與好友慶生等。「開心箱」也是好選擇,把網路笑話、有趣影片收集起來,煩到受不了時打開,笑到在地板上滾一圈!

3
解憂娃娃(Worry Dolls)

據說瓜地馬拉的小朋友有個傳統:家人用鐵絲、羊毛或布料做6隻手指娃娃,有煩惱時,睡前跟其中一隻說,放在枕頭底下, 娃娃就會幫忙帶走煩惱。姑且不論神祕學的部分,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儀式本身就能安定人心。你也可以去書局挑個喜歡的小布偶(炭治郎或內褲兔都行),痛苦不要一個人扛,讓他們幫你一起扛!

在這個時期各種混亂都屬正常,如果你經常覺得受傷、容易流淚、不知所措,或許代表你正在變得更強、正在成為自己的英雄,所有煩惱都會成為你的力量⸺像吉伊卡哇一樣。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