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週的胎兒:誕生前的生命之劇

文|Charlotte Jansen

來源|The Guardian

1950 年代,一名瑞典攝影記者拍攝下生命最初的樣貌,這一系列腹中胎兒照片引起世人關注,更造成前所未有的爭議。然而,半個世紀之後,攝影師已然離世,留下一系列探索人類存在的美妙影像,將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前經歷的奇幻旅程悉數呈現,留待後世欣賞

1965 年 4 月,《生活》雜誌將一張名為「18 週的胎兒」的照片放上封面,轟動一時。該期雜誌也創下了《生活》史上銷售最快的紀錄,締造空前絕後的成功。全彩影像加上良好解析度,照片清楚記錄下待在羊水液囊內的胚胎,臍帶連接著胎盤。尚未出生的寶寶漂浮於好似浩瀚星際的背景前,雙眼輕閉,將小小的拳頭蜷曲於胸前,呈現出嬌小脆弱卻安穩靜謐的模樣。 無論於技術面或情感面來說,「18 週的胎兒」無疑是 20 世紀最傑出的攝影作品之一,甚至依照今日的標準看也依然如此。這張照片影響之巨,甚至被當時剛起步的反墮胎運動所盜用,完全超出了創作者的掌控。 「18 週的胎兒」的創作者是瑞典記者倫納特・尼爾森(Lennart Nilsson),這張照片只是他一系列產前嬰兒影像中的一張。如今走過逾半世紀,這系列史無前例的照片也持續流傳給新世代,去年 11 月更首次離開瑞典展出,亮相巴黎藝術攝影展,據傳未來也計劃到維也納展出。 1954 年,尼爾森造訪紐約時告訴《生活》雜誌的編輯,他想捕捉人類生命最初階段的計畫。「對於他成功的可能性,我們很難不存疑,」當時在場的一名編輯回憶道,「不過我們的疑慮絲毫沒有影響他的決心。」十年之後,他帶著第一批照片回來,彩色和黑白影像都有。這組照片史無前例地融合了攝影藝術及生物學,以圖文形式發表於《生活》雜誌上,標題為「誕生前的生命之劇」(Drama of Life Before Birth)。 在 1956 年,超音波技術才首次進入了診間。不過醫院以影像詳細記錄胎兒的做法,卻要等到 1970 年代才成為常態,即便到了今日,超音波畫質依舊很低。因此,尼爾森尋得卡爾・史托斯(Karl Storz)和容格・奧特斯卡(Jungners Optiska) 的幫助,這兩位來自瑞典的內視鏡專家成功發明了能嵌入女性體內,且配有微距廣角鏡頭的光學套管。 尼爾森當時只設法拍到一位活體胎兒,使用的是植入子宮的內視鏡相機。這張照片也刊登於《生活》雜誌中,但卻顯得格外獨特⸺它與其他照片不同,因為是在子宮內進行拍攝,所以拍不到胎兒的全貌;而其他張影像,都是在流產或人工墮胎等情況下拍攝完成。 尼爾森與斯德哥爾摩 Sabbatsberg 醫院的婦產科主任阿克塞爾・英格曼・桑德伯格(Axel Ingelman-Sundberg)密切合作,並在 1958 到1965 年之間,用哈蘇相機拍下了數百張照片。每當可以拍攝的胎兒一出現,醫院人員便會立即打電話告知尼爾森⸺而他必須在幾個小時內完成拍攝。 尼爾森在醫院裡架設攝影棚,裡頭環境有如水族館一般,這也是為什麼照片裡的胎兒都看似漂浮在太空中。從受精卵一直到六個月大,尼爾森的一系列胎兒影像記錄下不同階段的胎兒,宛若一幅迷人的生命時間軸,在我們眼前鋪展開來。 尼爾森的照片也出版為一本被視為準媽媽指南的作品⸺《嬰兒誕生》(Ett barn blir till ,暫譯)。這本暢銷圖文書已被翻譯成 20 種不同語言的版本。在胎兒系列之後,尼爾森繼續專注於那些未曾揭露過的人體奧妙,爾後更拍下 SARS 及 HIV 病毒的首批照片 電視問世之後,他。在開始參與相關議題的紀錄片製作,其中 《生命的奇蹟》(The Saga of Life)更榮獲 1982 年艾美獎的肯定。 在榮登《生活》雜誌封面及出版《嬰兒誕生》後,尼爾森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繼女安娜・弗耶爾斯特倫(Anne Fjellström)在 1990 年的《嬰兒誕生》再版計劃中擔任助理角色,並開始對繼父的作品深感著迷。「我花了整整 20 年瞭解它,」現今負責管理尼爾森遺產的弗耶爾斯特倫說道。 隨著女性解放運動日漸發展,關於生育權的議論也持續升溫,尼爾森的照片在 1970 年代的美國尤其政治化。不過當時在瑞典工作的尼爾森,並未意識到作品在海外所引發的強烈反應。直到 1980 年代一趟倫敦之旅中,他見到自己的照片被非法複印在反墮胎運動的海報上,才警覺這些照片是如何被運用的。弗耶爾斯特倫表示,當時尼爾森感到十分錯愕震驚。 在見到這般景象之後,尼爾森從此拒絕出版自己的照片。「他並不是一個熱衷政治的人,」弗耶爾斯特倫說道。不過,此舉仍然沒有停止反墮胎人士繼續挪用尼爾森的照片,直到最近,弗耶爾斯特倫仍持續收到來自愛爾蘭及美國的照片授權請求。「每一週我都會收到好幾封電子郵件,但我們始終保持中立,因為這些照片並不是出於那些目的而拍的,我們應該尊重這一點。」然而,就在 2017 年尼爾森以 94 歲高齡去世前,他又回頭重新審視這些照片。他整理出一系列最完整的黑白影像,以便日後博物館和公共收藏單位展出。這是他希望遺留給後世的一份饋禮。弗耶爾斯特倫和斯德哥爾摩「Stene Projects」藝廊的總監珍・斯坦(Jan Stene)合力彙整出了去年在巴黎展出的照片,成功讓尼爾森的作品再次躍上國際舞台。 尼爾森的照片擁有一種極富力量的沉靜之美,一幅幅曠世鉅作在巴黎自然引起不小轟動。「尼爾森希望化『不可見』為『可見』,將我們每個人誕生前所經歷的奇幻旅程,全部呈現在我們眼前。他想給我們一個欣賞體內奧祕的機會,同時帶我們探索定義人類存在的美妙影像。」斯坦如此說道。 弗耶爾斯特倫則説,尼爾森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通常都獨自工作。至於拍攝這些照片對於他的心理狀態有何影響,則是一道未解之謎。「我想他很清楚這個議題有多複雜,但就如同多數新聞工作者一般,他很專注於自己的追求。我知道,他為眼前所見震撼不已,因此也希望能向大眾展示——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上所共同經歷的旅程,有多麽美妙。」 斯坦承認,生命在何時開始⸺在這道眾說紛紜的問題上,這些照片確實引發了相當分歧的意見,但她也補充:「基於每一個人的社會、文化和宗教背景,對於這些照片的詮釋本來就會不同。在數位時代裡,我認為回歸初始、審視自我是更為重要的事,而還有什麼是比這些照片更好的方式呢?」 斯坦更特別提到去年首張黑洞影像發布的事。「對我來說,那張照片與任何一張胎兒影像有著相同的作用。畢竟,我們對於人類和宇宙的起源,到底又瞭解多少呢?」

Lennart Nilsson / 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誕生前的生命之劇」1965 年一期《生活》雜誌封面,刊出首張在媒體上發表的人類胎兒照片。
Getty Images
攝影師尼爾森,拿著他拍攝子宮內胚胎使用的特殊鏡頭。 Getty Images
Bonnier Facts
被視為準媽媽指南的作品⸺《嬰兒誕生》瑞典版書封。

動物育兒冷知識

文|阿鏘的動物日常 插畫|Jean Zhan

白鷺鷥 Egret
白鷺鷥 Egret
台灣有不少鷺鷥群聚築巢的「鷺鷥樹」,然而看似溫馨的鷺鷥巢中,雛鳥卻是從孵出就開始戰鬥。小白鷺還沒學會飛就要學著努力活下去,爸媽帶食物回來就要搶著吃,不然長得太慢、不夠強壯可是會被兄弟姊妹推出巢解決掉。許多鷺科鳥類的巢下都是被擠下去的虛弱小鳥,而且即使爸媽就在巢邊也不會特別阻止孩子們過激的推擠。這種巢內競爭又名為「該隱現象」,是源自《聖經》中該隱殺死弟弟亞伯的故事。比較極端例子還有虎鯊,牠們在離開媽媽子宮前就已經能練習牙齒咬合,會以還沒發育成熟的兄弟姊妹為食。
達爾文蛙 Darwin Frog
達爾文蛙 Darwin Frog
卵生魚類往往以量取勝,一次大量排卵放水流以期萬中選一的後代順利長大。比較重質不重量的做法是減少卵的量,並把資源投入到照顧卵直到後代出生。照顧得更無微不至的,就屬把已受精的魚卵含入口中,直到稚魚孵化的「口孵」行為了,台灣常食用的吳郭魚就屬於口孵魚。在很意想不到的地方保護幼體長大的還有達爾文蛙,孩子們是在雄蛙的鳴囊中長大。比較尷尬的是,達爾文蛙是雌蛙們齊聚產卵,而雄蛙只會吸入離自己最近的卵,所以有可能會吸進隔壁家的孩子啊。
黑猩猩  Chimpanzee
黑猩猩 Chimpanzee
不是只有人 動物界陸地上有大象、海中有鯨豚,個體與家族之間的緊密程度遠高於許多現代人類。在 600 萬年前與人類祖先分家的黑猩猩,家族成員間會互相理毛增進感情確立地位,也會彼此學習並傳承生活技能,特別是像使用工具這種複雜的行為。年長有生育經驗的母猩猩會協助女兒育幼,家族內年輕成員也會照顧弟妹,年幼個體往往是接續纏過哥哥姊姊,玩夠了才找媽媽喝奶。不過遺憾的是,和人類一樣,動物的家族中也有各種權力地位的爭鬥以及不光彩的事。
大杜鵑  Common Cuckoo
大杜鵑 Common Cuckoo
「巢寄生」是一種把小孩扔給別人養,以減少自己在繁殖育幼中要付出的資源的行為。昆蟲、魚和鳥類都有物種這麼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杜鵑托卵(不過也不是所有杜鵑科的鳥都不自己養)。寄生在其他鳥巢中的杜鵑,會比養父母的親生小鳥更早孵化,出生後就想辦法把巢中的其他卵踢出巢外,讓養父母專注在牠身上,只為牠專奔波找食物。「慈烏反哺」這個成語可能就是古人看到親鳥在餵比自己身形大許多的寄生幼鳥,產生的美好錯誤想像。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