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Links
SKIRTS
Share
文|黃書平/教師、任勢知識共同創辦人
圖|Getty Images
你喜歡「裙子」嗎?無論你是否喜歡,近年來在新聞中我們不時可以看到「女高中生不穿裙子須向學校申請?」、也有「高中宣布開放男生自由穿裙子上學」。而為什麼一條裙子可以引起如此軒然大波呢?理由似乎是「裙子」不只是「裙子」,那麼「裙子」又是什麼呢?
符號學提出「解讀」須考量「本身」、「被賦予的精神價值」還有「個人賦予的意義」。
是的!你發現了嗎?裙子不只是唸起來的「ㄑㄩㄣ ˊ ㄗ ˙」,或字面解釋下「一種圍在腰部以下的服裝」。裙子擁有更豐富的內涵,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它的象徵意義,如自主權與兩性平權。研究「符號」的意義和如何詮釋各種符號的這門學問,就是所謂的「符號學」(Semiology)。 按照符號學先驅索緒爾的定義,語言的要素就是「符號」(Sign):由能指(Signfier)和所指(Signified)所組成⸺「能指」是符號的聲音(Sound-image),不包含任何意思,就只是聲音產生的印象;「所指」則是我們熟悉的概念(Concept),根據文化和約定而成。舉例來說:「裙子」這個符號,就是由「ㄑㄩㄣˊㄗ ˙」的讀音及它讓你聯想到的概念(比如優雅)組合而成。你可能會想為什麼要這樣分類呢?其實,符號學一開始用於研究語言,但隨著這門學問的發展,不只語言,舉凡音樂、攝影、食物,甚至服飾,都能運用符號學來分析。
而其中值得我們關注的便是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他於 1967 年出版的《流行體系》(Système de la Mode)便將符號學應用於服飾,並提出服飾也許可以從三個層面來思考:第一層是「真實的服飾」(Real clothing),也就是服裝的材質與化學上的結構,比如「一條黑色的百褶裙」;第二層是「書寫的服飾」(Written clothing),也就是服裝被賦予的文字敘述、圖像詮釋和組合起來的精神價值與意義。比如「球場的喧鬧聲,黑色的百褶裙,交換的紙條」就可能給予我們活力的想像;第三層則是「意象服飾」(Image clothing),即個人接受服飾的書寫及自我經驗後感受到的意義。比如:「每當穿著百褶裙,我都會想到讀高中的時候。」在這個例子中,除了接受裙子活力的意象,還因個人經驗將裙子與「自我的青春」這個概念連結在一起。 在三個層次中,巴特著重於第二層,因為他認為藉由圖像、文字組合的新詮釋能更明確地傳達人對於特定服飾的意象和興起的聯想。然而與此同時,巴特將符號學用於非語言的事物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服飾」本身的意義看起來皆是主觀經驗,並不客觀明確。如此一來,我們到底能不能將服飾作為一個符號來分析呢?即使這個問題有待討論,但我們確實透過符號學獲得了一些思考方向,並可層層的去釐清裙子本身、裙子之於文化、以及之於你的個人意義,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回答。
在過去,許多服裝符號會和性別特質連結;現在,則和自我展開對話。
當代對於服裝與符號的討論當然也不侷限於裙子。從服飾的演進中可以發現,衣服最初以實用功能為導向,樣式並沒有太大差別,如樹皮編織的布衣、披掛式的大袍;而到後期,衣服的功能轉為「區隔」和「扮演」,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符號。若以裙子為例,過往裙子與「性化」產生連結,代表了「女人味」或「性感」。也正因如此,在父系社會中,大部分的女性便會為了迎合男性審美,選擇穿上能展現身材曲線的衣服,如馬甲、裙撐及露背裙…… 即使這些服裝不舒適、甚至有損健康,卻能符合主流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也因著這份期待,女性在社會的場域中,甚至會進一步選擇規訓並表演女性的柔弱、不便、需要被保護、順從等陰柔的性別特質。更甚者,認為女性該柔弱的人們(不是只有男生會這樣想喔!)還會將不遵守傳統性別角色的人視為異類。
而隨著近代兩性平權的逐步推動,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不再只是建構於男性的需求上。我們可以試著重新定義各類服裝與「符號」的關係⸺「男生穿裙子跟他是陽剛或陰柔有關係嗎?」、「服裝和展現性別特質真的有關係嗎?」、「會不會也許任何人穿裙子都可以是一種自我與自由權的展現?」。就如同日籍設計師川久保玲提出的「性別跨界」想法,在 1975年,由她創立的品牌 COMME des GARÇONS (像小男孩一樣)於東京發表會上,便藉由不對稱的孔洞、無章法的摺疊與寬鬆中不顯露身材的服裝,解放了性別所帶來的服裝刻板印象;2011 年,英籍設計師 J.W. Anderson 也讓陽剛的男模特穿著飄逸的長百褶裙,展現男女皆可穿的設計;而 2019 年後,中性設計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比起男裝與女裝的明確界線,不凸顯身材曲線的中性設計或許代表:衣服最終是獻給所有人的。穿衣無關性別、年齡、族群及社會地位,只要有更寬廣的視域,穿衣服只會是一道表達自己的申論題,而非停留於討論男女裝差異的二元是非題。 總結而言,無論服裝以及裙子對你來說是什麼?我們不難發現裙子於不同的時空中,會被賦予流動、五花八門的解讀⸺短裙可以代表「自我的展現」、但有時也被部分的人視爲「討好異性」的暴露。而我們也許能更近一步思考裙子所代表的「符號」本身,到底是真的?還是被強加賦予的呢?好比近年流行的快時尚大量推出新品或聯名款,其實都是符號單向大量輸入給消費者的現象。作為接受者我們很容易陷入集體審美與崇拜,以及近年人們需漏夜排隊的潮服、潮鞋,擁有後是否真的會感覺自己「有品味」、獲得獨立的「自主權」?還是這僅僅是品牌強加的行銷台詞呢?在探索穿衣的同時,我們不妨花些時間關注與思考不斷改變的符號,才能真正體現背後的意義,而不陷入盲從的符號迷宮。
1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