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穿」的概念發想,運用運用已習得的技術和各項媒材達成包覆、穿戴在人體上的目標。
觀察並紀錄環境色彩的美醜,以手機拍照蒐集環境色彩後,運用 APP進行數位式色彩擷取分析,並舉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的實例介紹,讓學生理解色彩融入城市的用途設計,學習運用中性色,以及透過色彩比例調整主色系與強調色,使環境色彩的改造並更具協調性。
以餐館為主要觀察對象,讓孩子去感知環境色彩中的各項元素,它的招牌、外觀、佈置都會影響到整條街道 的合宜性,這是公民美學很重要的一環。
以校園為探索,引導學生觀察、蒐集校園各貌色彩,能透過色票分析與手機 APP(Adobe Capture)比對找出校園原色,並能呈現不同類型畫面切割方式的色彩構成變化與分析其色彩感覺。
引導學生以幾何立體形狀來練習,譬如:三角錐、方體、圓球等......為物體結構的觀察,學習如何解構造型與嘗試再複製。
學習重點在於學生需從老師準備的質材中挑選出自己想要的材料,先試驗選中的材質其合適的接合方式,利用秩序概念中的「相異元素」,設計可動的機關組件。
學習重點想讓學生體驗擬真模型製作,挑戰比例構面中的誇張化之「經驗認知」。
認識生活中的立體構造的組成,走訪校園擷取生活中的美感並解構畫面 。
「基本設計」課程目標為提供學生學習對事物美感的鑑賞、設計思考方法與創意的啟發,深化藝術思考乃至於應用美感的經驗。
本課程設計接續前一學期所介紹過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教室,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生活環境中應改善的雜亂之處。
本課程設計接續前一學期所介紹過的「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等概念,帶領學生實際走入教室,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生活環境中應改善的雜亂之處。
每種動物都是與我們共生共榮的小夥伴,期待透過課程也能引發學生心中對生物多樣性的共鳴,去沉思動物與自己的關係帶來覺察。
運用立體模型手法,並結合數位工具,將藝術創作融合校園景物,透過各組發表提案,讓師生參與票選,觸發更多教職員生感受校園獨樹一格的美感,也期許學生的美感提案有機會能真實實現在校園中,讓美感成為日常的風景。
本課程從魚拓藝術為出發,帶領學生從拓印、魚類、海洋到版畫藝術,並以凹版印刷來認識質感,結合學校特殊專業學科(漁業科)跨領域合作展現學校特色,以「在海洋中認識藝術,在藝術中認識海洋」為目標。
運用定格動畫拍攝手法讓學生從基礎攝影、畫面構成、動態表現、情感表達來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跳脫靜態的作品表現,以構成為基礎,結合更多面向的藝術元素來完成作品。
本次主要探討透過擺盤方式以及食器的搭配會使食物更加美味,除了味覺上的享受也增加視覺上的美感。
目的是希望透過校園植物型態的認識和採集、拓印或繪畫認識「型態構成」
透過攝影的練習,試著將生活中的美感速採擷取,跟隨攝影大師的腳步,理解並試著思考攝影中的議題,進而去觀察並拍攝學生自己的視野。
藉由「繪本」的介紹,認識數位與手繪藝術媒材,及其創作的語彙。經由繪本創作者的分享創作歷程與出版繪本的實際經驗,融入生涯發展議題。
在每一種書體認識過程中與生活的運用實例: 小飾品、表情貼圖、標誌設計、廣告招牌、海報設計、造型設計或表演藝術增進漢字型構的特色領悟,感受到文字生活的關係。